山羊

穿越军走进新疆感受西域文化铭记灵魂

发布时间:2023/2/11 16:47:46   

时光流逝、岁月如歌,我们的生活不断变化,身边的人和事如流水般冲刷而过,最终属于我们的,只有美好的回忆,尤其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而新疆,又正好是衬托这段时光的绝佳背景!

新疆大,相当于3个法国、7个英国和个上海!新疆美,除了海洋,这里承包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地形地貌!即便来新疆10次,也有不止10次的惊喜。

作为“穿越中国”新疆的首站活动,我们为您匠心遴选了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天山东段线路,带您走进神秘、迤逦的东天山,留下难忘而又美好的回忆!

天山,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

全长约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

呈东西走向,绵延中国境内千米,占新疆全区面积约1/3。

明月出天山,丝路漫长的古道在诉说着历史,也承载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梦想。这就是,中国的天山,永恒的天山。

天山之上,皑皑白雪,万古长存,天山之下,丝绸古道,穿越千年。

天山又是东西文化的分水岭,通过河西走廊,连接着东西方文明,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交汇之地。

这里留下过张骞、玄奘、成吉思汗的足迹

这里是西汉时的车师古国:公元前年,张骞承汉武帝之命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不想才行至河西走廊,就为匈奴骑兵所俘,扣押在匈奴王庭(今呼和浩特)10年之久!

直到公元前年,张骞才找到一个机会逃脱继续西行。车师古国,就是张骞进入西域后访问的第一个国家,正是在这,张骞得知了他要找的月氏、乌孙国的方向。

随后经焉耆、塔里木河,再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找到了月氏人的新领地。

这里是唐代初年的高昌国:公元年,大唐玄奘法师西出瓜州,经历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八百里莫贺延碛,抱定“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的决心,战胜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

来到的第一个西域大国,就是高昌国。从此之后直到天竺的那烂陀寺,护送玄奘法师的马队,就是高昌国国王鞠文泰资助并派遣的。

这里是成吉思汗西征的实际起点:13世纪时,这里叫做“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县)是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西征中亚、西亚、东欧的实际起点,也是后来成吉思汗第三子建立的阔窝台汗国的核心地带。

成吉思汗西征,奠定了新疆及中亚地区各民族划分及分布的格局基础。

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西域起点

自张骞“凿空”西域之后,汉帝国在此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张骞从此(车师古国今昌吉州)前往大月氏(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路线,就是后来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主干道。

8个世纪后,大唐在此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继续保障这条联通中原和西域的商路的畅通。因此,我们即将毅行的这段东天山路线,就是丝绸之路在西域地区的实际起点。

小麦这种禾本科植物,是人类最重要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或生物质燃料。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从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对小麦的野生祖先植株进行驯化,公元前-前年,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就已广泛栽培小麦。

公元前年,新疆地区就有了小麦种植的遗迹。

而在我们毅行的东天山地区,也发现了公元前年的小麦种子。这是小麦在西域传播的最后一站,也是从西域传到中原的第一站。

随后的公元前年前后,小麦经此传入甘肃、陕西等地,随后传播至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并逐步取代了黍和粟,成为了中国北方的主要谷物和中国人的重要主食。

我们毅行的东天山路线,不仅有广袤的高山草甸—天山牧歌草原,还有非常珍贵的“天山旱田”也就是在天山上的农田(由高山积雪化水灌溉)。

也许在您的印象中,天山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场。不错,但东天山却是一个例外!这里不仅有草原游牧文化,还有荒漠绿洲文化以及农耕文化。

加上它是新疆乃至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通要道,多民族、多样文化在这里汇聚,使东天山表现出了多民族、多样文化的特征。多年前,小麦正是从这里传入中原地区。

时至今日,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天山山麓上,种植了小麦、荞麦、糜子、油菜、胡麻、红花等十几种粮食或经济作物。

各种农田在不同季节形成了不同的色调,并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的光影作用下,形成了斑驳陆离的油画效果。

由与远处的雪山、云杉、草原相互映衬,构成了色彩斑斓的“油画天山”景色奇观!

我们毅行沿线的“夹皮泉岩画”有上万年的历史,采用凿点连线法刻凿,多呈黄褐色或灰褐色。少量为剪影式和轮廓式岩画。

内容主要为北山羊、牛等动物,少量为放牧和狩猎场景,也有符号岩画。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东天山地区是古代民族迁徙的常用通道,汉代以前有大月氏、乌孙从敦煌、祁连西迁中亚,汉代以后不同时期,先后又有匈奴等众多古代民族从此过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多民族聚居地区。

不同人种类型的人群经过长期混居,发展出具有特点的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混合类型人群。

居住着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朝鲜族、东乡族、藏族等14个民族。

哈萨克族是古老的游牧民族,创造出了适应这种游牧生活方式的建筑—毡房。毡房是一种组合式房屋,由各个部件组装而成,具有拆装方便、适宜不同季节随处转场搬迁的特点。

哈萨克族毡房造型别致,装饰风格独特。其营造技艺已于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冬不拉是哈萨克人的传统乐器。音域范围宽广,适合弹奏一些节奏快速、奔放的曲子。冬不拉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

六十二阔恩尔是哈萨克族民间古典音乐,意思是“六十二套曲”,是一种以器乐曲为主,配以民歌、舞蹈、说唱、弹唱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综合艺术,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萨克民族刺绣源远流长。其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形态各异,色泽鲜艳绚丽,图案类型众多,内涵丰富,具有草原民族风韵,它充分融合游牧部落民间创意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和艺术体系。

东天山地区人民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等。

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

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

天山,早已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中心,是东西交通线上的永恒路标。远在丝绸之路前,中原与西域之间存在一条“玉石之路”。

年前的商代贵族所钟爱的玉器,从殷墟出土后,经专家鉴定,绝大多数玉料来自新疆。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历史与神话之间的壁垒终于贯通。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可以,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张骞之后,中原王朝在天山屯田、驻军、通商,默默地守护着丝绸之路。绵延两千多年,天山,不只是一个巨大山系,更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纽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2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