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m.39.net/news/a_5798924.html“在不改变蒙古羊的品质和饲养前提下,增加脊椎数、降低尾巴脂肪重量,达到减羊不减收的目的。”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来自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的刘永斌带团队完成的“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选育及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获得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作为该项目第一完成人,刘永斌告诉记者,品种是一个产业的基础,有好的品种,才能造就好的产业。畜牧业的发展起点是种业,关键在品种。品种是以适应生存环境和符合社会发展而培育出来的,所以种业发展首先考虑的是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暨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青年科技奖、内蒙古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一项项接踵而来的奖项和荣誉,见证了他十几年来的科研成果。然而,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科研工作者,推动刘永斌前进的并不是那一摞厚厚的证书,而是科研成果造福牧民时的欣慰之情。刘永斌介绍,团队培育的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新品,系是建立在蒙古羊大群体基础上的,是在老一辈科学家辛勤努力积累的前提下,特别是自己的几位老师,荣威恒研究员、张立岭教授等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的。考虑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不改变当地蒙古羊的品质和饲养前提下,增加脊椎数、降低尾巴脂肪重量,提高蒙古羊的个体产量和经济发展需要,更重要的是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走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达到减羊不减收的目的。“还有就是培育的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新品系对保护民族种业、提升民族品牌、振兴蒙古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达到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目的,确保蒙古羊的品种持续选育提高,在蒙古高原的大地上永续生存发展。”刘永斌说。“至于提到的我们熟知的其他肉羊品种,有什么不同,其实每个品种的培育或生存,都与自身的以适应生存环境和符合社会发展而培育出的。”刘永斌说,比如小尾寒羊,湖羊是我们国家非常优秀的髙繁殖率的母本品种,在我国江浙、中原、北方的农区、半农半牧区养殖带来特别大的效益,最大特点繁殖率高,适应性强,在近几十年内在推进杂交改良、新品种培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德美羊这个品种属于国外进口品种,早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到我国部分省区,作为父本绵羊品种,对推进我国肉羊、肉毛兼用羊的改良和新品种培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刘永斌告诉记者,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体大、生长发育快,还有从国外引进的萨福克、道赛特、杜泊、德克塞尔等品种同样起到了重要的贡献。不同的品种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发挥不同作用,当然一些进口品种也在牧区使用,产肉量、生长速度是有很明显优势,但是适应能力有待提高。下一步,刘永斌团队将共同开展以下七个方面的研究:一是蒙古羊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文化产业的开发;二是农区肉羊品种的标准化选育和高效养殖;三是引进品种的本土化选育和高效利用;四是万羊基因组工程和追溯平台建立和示范;五是开展肉羊智能化育种;六是积极加强基因组和细胞工程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七是持续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