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十八弯,弯弯奇景留人间。黄河环绕甘肃省白银市而过,带来了风光无限的生态自然风光,也带来了厚重千年的文化底蕴。近年来,白银市加强绿色底色,挖掘沿黄生态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条独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沿黄生态旅游经济带。枣梨情韵、均和驿站、沙滩乐园、乡间食坊、野奢民宿、林隐客栈,绿水青山环绕,蓝天白云相映,成为市民及游客向往的美丽乡村“诗和远方”。白银市白银区美丽乡村白银市美丽乡村景色白银市黄河风光白银市五佛鱼塘航拍本版图片均由白银市委宣传部提供科技赋能绿色发展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曾经给白银这片土地带来过无限荣光。时过境迁,荣光的背后土地满目疮痍。绿色发展,从曾经的选择题变为如今的必答题。黄河蜿蜒流经白银公里,劈山越岭,滔滔东下,流域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在白银市区里,东大沟蜿蜒南下,潺潺流入黄河,河水如缎。时下的东大沟水清岸绿、生机盎然,与昔日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形成鲜明对比。即使不是假日,也会有三五成群的市民,在这里拍视频、录直播,不亦乐乎。“近年来,东大沟大变样,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市民李成保自豪地说。年起,一场较真碰硬的“绿色革命”,在东大沟全线展开。该项目前后投资3.45亿元人民币,按照底泥处理、河道整治、生态恢复的总体技术路线,对重度污染底泥进行填埋,对轻度污染底泥原位或异位固化稳定化后资源化利用,项目于年底全部建设完成。“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首先要让母亲河健康起来。我们不断完善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打出一套防治污染、修复生态、集约资源、发展产业的组合拳,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白银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生军说,如今白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每年稳定在天以上;黄河白银段水质保持Ⅱ类标准;东大沟成为全国重金属点源治理的样板。治好“黄河病”,科技是关键。年3月,白银市生态环境局与国家电网白银供电公司签署电力大数据应用战略合作协议,启动“电眼看黄河”项目,开展对黄河白银段多家重点排污企业的用电监测分析。通过黄河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沿河化工业整治提升等系列行动,排入黄河的污染物总量不断减少,一江碧水浩荡东流正逐步变为现实。绿色,是黄河岸畔最动人的底色。沿黄河白银段逆流而上,美景何止一线?近年来,白银实施黄河两岸造林绿化、全域生态复绿、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等生态工程,“十大公园”华彩绽放,“九大生态片区”绿意盎然,“两屏两廊两带”绿色生态体系持续构建,森林覆盖率达到13.6%,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48%。观念破壁乡村振兴步伐从未停歇九曲黄河奔流不息,沿黄两岸,美丽乡村如珍珠般点缀其间。白银作为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何破除思想和观念壁垒,以建设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为抓手,在乡村振兴历史洪流中答好“白银答卷”,意义重大影响长远。答卷写在丰收的大地上——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深入实施“双碳”战略,强力推进国土绿化,打造黄河干流白银段和祖厉河生态廊道,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碳汇林、国家文冠果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中医中药等绿色生态产业。答卷写在行业的认可中——白银“靖远枸杞”“平川黑驴”“会宁胡麻油”“翠柳山羊肉”等区域公用品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或证明商标;创建“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6个、“甘味”企业商标品牌42个;涌现出一批产业强镇、特色小镇,8个村入围全国传统村落名录,靖远三合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创建省市县示范村个、乡镇13个,会宁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答卷写在民众的称赞中——“现在退林还耕政策好,留下几亩口粮田后,全部流转给专业的农业公司,能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年,会宁县新添堡乡炭山村村民牛耀兰将自家14亩陡坡地租赁给承包商栽植树木,又多了一笔家庭收入。广袤农村,大有可为。白银市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从未停歇。近年来,白银市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提速专项行动,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村产业发展,以城镇化的思路抓乡村建设与管理,让乡村振兴的梦想在脚踏实地的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为确保不出现返贫和新致贫,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白银市严格落实“五覆盖一督查”,深入开展“十聚焦十到位”专项行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来源:中国新闻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