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通“爵”)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五》

叶公好龙的意思众所周知,自然不需小编赘述。但是,咱们可以剑走偏锋,从龙纹或龙文化这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上述文字,并得到以下信息——

其一、“好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文化习惯。不必考证叶公的真实性及存在年代,单说西汉刘向(前77年—前6年)生活的时代,龙纹在西汉是一种常见的纹饰,有很多“拥趸”。

其二、汉代的龙具有神性,但并不特别尊贵。否则,刘向不会写出“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龙头通过窗户向里张望,龙尾伸到了厅堂)”的呆萌顽皮形象。而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龙”为“鳞虫之长”(鳞甲类动物的王者)。

其三、刘向笔下的龙可以在天地间自由来往,而且身体可以弯曲。这与《说文解字》里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描述很吻合。但是,龙是什么样子呢?似乎还是不具体,傻傻说不清。

说到这里,性急的看官,可能不耐烦了——说瓷器呢,你墨迹这些做什么?!

看官莫急,本期文章就是通过浣溪龙窑出品的系列龙纹美器,谈谈关于龙纹的一些问题。

浣溪龙窑,以龙为名,好龙尚古,推陈出新,致力用一片炉火般炽烈的热爱、一个瓷釉般细腻晶莹的匠心,在传承与发展的大路上,打造独具特色的龙窑精品。

小编插话

——

我们经常看到关于龙的描写中有“五爪金龙”“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这里边有两点需要留意。

第一、这个“爪”,不是爪子,是脚趾。简单说,所谓“五爪金龙”,就是每只爪子上有五根脚趾头。

第二、关于龙爪的数量。最初的龙在脚趾上没有什么定制,一二三四五,乃至更多。元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四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明清代则多为四爪龙、五爪龙。关于龙爪(脚趾)数目,在民间流传很多说法,本期限于篇幅,难以细说,后期如有机会再容小编插话。

浣溪龙窑宣德龙将军罐

浣溪龙窑己亥年纪年款宣德龙炉式杯

浣溪龙窑己亥年纪念款宣德龙马蹄杯

浣溪龙窑宣德龙海浪纹大碗

好龙出新意,浣溪追古风

——浣溪古窑青花五龙梅瓶

龙形仿明代宣德龙,但又不同于传统的龙纹图案——开创性地让五条极具人性化情感的龙在云间竞逐,火焰翻腾,龙珠流转。底部饰以海水江崖纹,波涛翻滚、浪花飞溅,与上部五龙腾跃相呼应——五龙出海、横空出世、叱咤风云!

浣溪古窑青花五龙梅瓶

不得不说的浣溪龙窑穿枝龙纹碗

——

穿花龙纹,又叫“串花龙纹”,俗称“穿枝草龙”。早在五代越窑青瓷已见龙与蔓草相配的纹饰,纹饰特色是龙纹穿行在缠绕的花叶枝蔓间,甚至花叶枝蔓与龙身各部位有机结合。

浣溪龙窑穿花龙纹碗,龙纹依旧为宣德龙样式,但是这条龙周身点缀着花叶枝蔓,花团锦簇而又不失矫健威猛,一派神兽与万物同荣、生机融合的祥瑞气象。

浣溪龙窑穿枝草龙大碗

小贴士

龙形变迁

根据小编查阅历代资料,现在把中国龙形的变迁整理如下,并请方家指正——

第一阶段:写实期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五六千前玉猪龙、C形龙,是我国考古发现早起的龙形器物。器物整体的形状被后世的龙形继承,所以被公认为龙形始祖。这些龙形器物,到底是猪首、马首、狼首、熊首……因其过于粗糙抽象而说法不一,但是,可以肯定一点是龙首一定是如实反映了现实中某种动物的模样,只是现代人不能确定而已。所以,说它是写实期。

龙形写实期一直延续到商代晚期、周代早起。当然,考古界也把距今八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彩绘龙纹陶盘”称为“中华第一龙陶”。但是根据小编拙笨的想象力,怎么看也是一条赤链蛇。不过,既然专家说是龙,我们就听专家的吧。

第二阶段:抽象期

大约自春秋到东汉时代,龙形的艺术性、装饰性在大大增强的同时,逐渐变得抽象、玄幻,已经不再像什么具体的动物,而变成了一种可以尽最大可能去想象夸张的神性十足的图案。

第三阶段:兽变期

晋代到宋金时期,随着绘画技艺的成熟,人们已经不再满足缥缈的纹路,逐渐开始参照各种动物(尤其是狮虎豹之类的猛兽)的形状,去描绘更具体的龙。也就是说这一时期,龙终于变成一种现实世界虽然不存在,但是在形状上已经逐渐明晰了的“龙形怪兽”。尤其是宋金时期的龙,身体多为粗短健壮,并吸取狮子的形象特点,头圆而丰满,脑后有鬣。

第四阶段:定型期

元代龙的脖子都非常细,是像蛇一样的细颈,而且头很大;身子逐渐拉长,像大蟒般有力地舞动着,显得比较凶猛。龙它能够上天入地的那种神的感觉就又重新出现了,身体各部位比例上也不再像现实中或想象中的兽。

到了明代,龙的形象与我们现在认知中的龙,就基本差不多了。明代以永乐、宣武时期的龙纹最为典型,纹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颈长的幼稚龙形态,变得形体粗壮,威武凶猛。

看官可以通过浣溪龙窑的宣德龙元宝盖碗,来了解明代龙纹特点

浣溪龙窑宣德龙元宝盖碗

宣德龙纹在整个明代最富生气,典型特点——

身躯修长劲健,除脸部外,身躯、四腿被鳞,背上有鳍。身躯上数条飘带状火焰纹与周围的祥云纹、龙珠纹相互呼应,活力满满、动感十足。

龙首威武昂扬,双目圆睁、晶亮有神;向前伸的条丝状龙眉,生气勃勃。

双角似鹿角,圆融有力,从飘扬高耸的骄傲的发鬃间穿过。

龙嘴紧闭,獠牙外翻,吻部似猪嘴向上翻起且鼻子被绘作“如意状”,颌下一绺飘逸的山羊胡;尤其突出的是两根条索状龙须,直中有曲,“虬髯戟张”般向斜前上方喷出,细节处彰显宣德龙的矫健。

四腿壮硕,肘后有毛,足生五爪,前四后一,呈轮状排列,整体上五爪构成一个圆形;爪尖峭拔如匕,率直粗犷,诠释着明代龙纹典型的狞厉之美。

第五阶段:人化期

清代龙形,在前代的基础上,龙形文化更加完美成熟、威严神圣,身体部件完备、体态匀称结构合理、陪衬饰物华贵精美,把中华龙纹艺术推向了巅峰。在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龙,已经不再是一种动物,而是具备人的情感、思维、动作、神态等习惯的神化的“龙形人”。

其特点——

龙的头发多而蓬乱,飘向脑后,甚至额下都长满胡须;

双角粗壮如松枝,一对虾米眼向外高凸,眉毛呈锯齿状,两条龙须下垂,额下长满胡须;

尾端分出许多尖叉;

足伸展为四爪或五爪,而且爪子造型基本是参照人手的动作特征,这也是清代龙区别于其他朝代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8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