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

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产生,以及人类进入美洲

发布时间:2023/2/11 8:34:31   

引言

古人时代的原始人群虽然已经有了氏族关系的萌芽,但它毕竟还是不稳定的、彼此孤立的集团。生产的发展要求人类比较持久的结合和各集团之间发生联系,以便保证持续不断的生产活动和承继生产劳动的经验。这样,通过婚姻形式来联系群与群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必要了。

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同时,人类智力的发展也使人意识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对人的体质的危害。这样,排斥群的内部通婚也成为必要了。于是便出现了族外婚,即属于不同群的男女之间的群婚。氏族的形成和族外婚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恩格斯指出,自从禁止一切兄弟姐妹间发生性关系的时候起,原始集团便转化成为氏族。这便是早期的母系氏族,其成员知有母而不知有父。两个互通婚姻的氏族便组成早期的部落。

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公社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成员共同居住,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男子出外狩猎,妇女在家屋周围从事采集,并管理家务。由于采集经济在当时处于主要的地位,比狩猎更能保证氏族生活资料的获得,又加上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这就自然形成了妇女在氏族中的重要地位。欧洲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妇女小雕像,证明当时对母性的崇拜。氏族生活促使人在劳动中更加紧密团结,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水平。人用栏栅、围网捕捉大野兽,有专门的洞窟储藏肉类。苏联沃龙涅什的骨村文化,证明这时已开始建造大型的氏族住屋。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工取火已经是毫无疑义了。“……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人类智力的发展生活条件的获得某种保障,便有可能来创造文化。山顶洞所发现的艺术装饰品,有穿孔的兽牙、砾石、贝壳和着色的穿孔鱼骨等多种。在法国和西班牙发现的洞壁绘画,多以野兽为题材,反映了人在行猎之前的幻想和愿望。

氏族组织使得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当人还不能理解死亡现象的时候,对死去的同伴和亲属便有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在旧石器晚期的墓葬中,把染色的赭石或装饰品放在死者身旁,是比较多见的现象。

人类进人美洲和澳洲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足迹已遍布各洲。约当两万年前(索鲁特-马格德林初期),人类已进入西伯利亚中部和东南部。叶尼塞河流域的伊尔库茨克地区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其中有索鲁特型的尖状器。可能在更晚些时(约一万五千至一万二千年前),人类便通过冰冻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人类学的研究证明美洲印第安人属于蒙古人种。

在美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以美国新墨西哥州境内阿尔布克尔克附近的桑地亚洞穴为重要,距今约一万一千年到九千年。这里发现有所谓桑地亚型和福尔索姆型的尖状器,前者和索鲁特尖状器类似,后者是一种狭长的燧石刀。与此相近的文化也分布于美国西南各州,证明人类当时已广泛活动于北美大陆。大概也在这一时期,人类已通过东南亚的许多岛屿进入澳洲。在古代,由于澳洲和其他先进地区比较隔绝,石器文化发展较慢。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各地文化的发展也开始呈现出某些不平衡的现象。

种族的形成

与现代型人类形成的同时,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人类的地域集团。原始时期的自然条件和各地彼此隔绝的情况,对种族的形成起了很大影响,地域集团逐步有了种族上的差异。不同种族的标志主要在体质的外表,如肤色、发型、眼睛、鼻子和身材等。

人类在新人阶段形成了三大种族:一、尼格罗一澳大利亚人种,分布在非洲和澳大利亚;二、欧罗巴人种,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和北印度;三、蒙古人种,分布在中国、中亚细亚、北亚、东南亚,其中一部分进入美洲为印第安人。形成种族差别的原因主要和自然环境有关;种族差别的存在并不能否定人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弓箭的发明细石器文化

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达到了高度的繁荣。由旧石器过渡到新石器的一段时期,称为中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五千年到一万三千年。从这时开始,人类发明了弓箭,改进了制作技术,所以中石器文化常以弓箭的出现为标志。欧洲各地属于中石器时期的文化,一般都用“阿齐尔-塔登诺阿”命名。

随着冰川时期的结束,除北冰洋沿岸还是寒冷的苔原之外,欧亚两洲广布森林和草原。旧石器时代的巨兽减少了,气候温暖,中小动物和鸟类繁生。弓箭在这个时期发明,正和“枪炮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人类在征服自然的长途中又跨进了新的一步,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发展自己的劳动和智力。这一时期的石器如石刀、石斧、箭头等,往往都装上木制或骨制的把柄。镶嵌工具的广泛运用,使石器变得愈来愈小。在塔登诺阿文化期,细石器更加普遍。因此中石器文化往往称为细石器文化。但在西伯利亚森林区和蒙古,细石器文化并不流行。中国的细石器文化大体分布于长城以北,昂昂溪的遗址可作为代表。昂昂溪石器多以绿燧石制成,器小而精,锋刃锐利,有石刀、石钻、小雕刻器和石箭头等。在昂昂溪还发现了蛙、鱼、鸟、猪、鹿、兔和狗的骨胳。从工具特征和动物骨胳来看,当时的居民主要以渔猎为生。镶嵌工具的使用,特别是弓矢的发明,说明渔猎经济的发展。

原始的农业新石器时代

到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有巨大进步。采集经济逐步过渡到原始的农业,狩猎经济也逐步过渡到原始的畜牧业。陶器的广泛制造和磨光石器如石磨、石犁、石杵、石刀和石锄等等的流行,是生产力发展的新标志。但不是所有地区都同时进入新石器时代,也不是所有的部落都同时过渡到原始农业或畜牧经济。开始于中石器时代的各地历史发展的差异,到这时越来越明显了。

巴勒斯坦石器时代的居民可能最早向原始的农业过渡。在卡麦尔山的厄尔瓦得洞发现了公元前七至六千纪的文化遗址,称为那图夫文化。这里的石制工具还带有细石器的特点,但已经使用最原始的农具,如装有石制刃口的镰刀、磨光的石臼、石杵和骨锄等。约在公元前六至五千纪,尼罗河流域的有些部落也开始经营原始的农业。白达里地方发现了较完备的石制农具,还有谷壳和谷物制品的残迹,以及各色各样的陶器。稍晚,到公元前五千纪以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也在西亚、伊朗和中亚南部发展起来;中国北部大概在公元前三千纪以后;西欧则更晚。

原始农业的发生与采集经济有关。采集原是由妇女担任的。人在长期劳动中逐步熟悉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慢慢培植了麦、粟和稻。小麦起源于亚洲、北非和欧洲;大麦起源于西亚和阿拉伯,后来也传到北非和欧洲。印度支那半岛最先种水稻,后经亚洲东南、中国而传入阿拉伯。玉米的种植起始于美洲印第安人。

人不仅培植了谷物,而且也种其它作物。印第安人最先种甘薯、马铃薯和烟叶;中国最先培植茶和山药;印度则最先培植了棉花。原始的农业是十分粗放的。砍倒树木,用火烧光,用最简陋的石犁和木锄来开垦,然后撒上种子。这种农业称为锄耕农业。开始从事锄耕农业的部落渐渐定居下来,制造陶器,储备食物。

定居生活使驯养牲畜成为可能。最初驯养的家畜是小动物,如狗、猪和山羊等。新石器时代末,亚洲南部和欧洲某些地区才驯养了牛。原始畜牧业的产生,是和农业与定居分不开的。在中亚、小亚细亚的山区和阿拉伯、非洲的沙漠草原上,人驯养了马和骆驼。这些动物成为以后游牧部落中的主要牲畜。

住在湖滨、海洋沿岸和森林地区的部落,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仍然从事打猎、捕鱼和采集。南欧的新石器文化以克里特为最早,其次是从葡萄牙到波罗的海沿岸的贝冢文化。约当公元前五千纪,这些地区的人仍以采集、打猎和捕鱼为业。北欧斯堪的那维亚以及滨临咸海和里海的新石器时代诸部落,在公元前四至二千纪时仍然过着渔猎生活;而澳大利亚这时还以采集经济为主。

尽管各地的发展有着很多的差异,到新石器时代以后,氏族和部落的经济生活是大大向前发展了。人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界的条件,以劳动来创造物质财富。

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比较能够提供经常产量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氏族人口逐渐增加。母氏族不断派生出子氏族,母、子氏族组成胞族,胞族又组成部落。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已形成了秩序井然的一整套组织。

当时社会中的基本经济细胞是以女系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和全体氏族成员在经济上的共同关系而维系起来的母系氏族。在氏族内部,除个人日常使用的工具之外,所有财产都归氏族集体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每个氏族有共同的住屋和共同的土地。氏族成员相信他们的共同祖先是某一种动物或植物,对它崇拜,并使用这种动、植物的名称称呼氏族,这就是“图腾”。年长的妇女或她的弟兄担任氏族首领;全体成员的集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血亲复仇和互相帮助是每个成员的义务。

氏族人口增殖以后,母氏族分出子氏族,它们联合而称胞族。胞族是宗教性和军事性的集团,在经济上没有什么意义。几个有亲缘关系的胞族又联合而成部落。从血缘纽带的作用来说,部落也是由氏族组成的。部落已有比较明确的领域和特定的名称,并且以同一的语言和宗教观念相维系。各氏族首领组成部落议事会,最高部落首领的实际权力并不大。

由于部落之间某种共同的需要,如因越界而引起的对其它部落的冲突等等,部落又结为联盟。联盟设有共同的议事会,但没有最高的主持执行权力的首长。对外作战时由军事首领担任领导。部落联盟发展得并不广泛,部落和胞族却是普遍存在过的。

氏族和部落的成员是平等的。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依靠个人或少数人的生产,都无法维持生活。氏族成员的共同劳动,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和产品的平均分配。这时没有剥削和压迫,因为生产力还处于极低的水平,没有剩余产品,剥削他人还不可能。原始的公有制不过是生产水平极端低下的结果,并不是什么“黄金时代”。

氏族组织不断分衍,亲属禁婚的规则日益复杂,两个氏族之间的男女群婚实际已很困难,于是族外的群婚便日渐为族外的对偶婚所代替。对偶婚的最初形式是一个男子在许多妻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夫中有一个主夫,配偶各方仍住在自己的氏族里,即所谓“望门居”。后来便发展为对偶家族,丈夫迁至妻方的氏族居住,即所谓“从妇居”。但彼此的结合仍然极不固定。有时许多对偶家族住在一个长屋里,作为氏族的一支而存在。对偶婚是母系氏族全盛时期的姻制度。由对偶婚而组成的对偶家族,并没有形成为独立的经济单位。

精神文化的发展

母系氏族时期,由于生产劳动和社会联系日益丰富和复杂,人的知识扩大了,精神领域的内容也丰富起来了。这一时期文化和艺术的特色是纯朴的自然主义和由于无知而产生的自然崇拜。

农业使人注意季节的变化。猎人最先赋予山、川、森林以种种的名称。劳动的发展和交往的增多引起了计数和记事的必要。但原始人没有文字,起初只用实物如手指和石块等计数。刻痕和“结绳而治”也开始得很早。中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极简单而不定型的图形,如阿齐尔文化的涂色砾石和陶器上的某种符号,这可能是表达思维和帮助记忆的最原始的图形。在澳洲土人中间,画同样的圆圈有的表示树木,有的表示蒜头。这种极为原始的创造,为文字的产生开辟了道路。经过许多年代,简单的图形发展为象形文字。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绘画艺术中,占中心地位的题材是日常狩猎的各种野兽,如猛犸象、鹿、山羊、牛、野马和野猪等。旧石器晚期的洞壁绘画,不仅能刻划动物的静止状态,也表现了各种野兽的动态,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画中受惊若狂的野猪,法国封·德·高姆洞画中向前俯冲的猛犸象和法国拉斯科洞画中仰角飞奔的鹿群等。原始人和野兽作斗争,熟悉野兽的种种特性,从而有可能用图画传达出各种动物在瞬息变化中的动作。中石器时代的岩画具有新的内容。

画面上往往有飞跑的人群,手持弓箭,追猎被发现的山羊,如西班牙勒文特岩画。彩陶上的图案装饰是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特点。中国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有鱼纹、鸟纹和蛙纹等多种逼真的动物形态。旧石器晚期的绘画反映了人们在狩猎中的敏捷、勇敢、集体协作和刻苦耐劳的精神。但是所有这些绘画在表现技法上还很幼稚,既没有布局构思,也不知道透视。并且新画与旧画重叠,仿佛每画只是因一时的需要而作,这说明它可能和狩猎之前的某种巫术有关。除绘画之外,许多动物形象的小型雕刻也是这一时期反映狩猎生活的艺术品。

对女性神祇的崇拜是母系氏族社会精神文化的特征之一。各地出土的妇女小雕像很多,说明女子在当时社会的特殊地位。和氏族社会同时发生的,还有氏族的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相信人与某种动物或植物之间(主要是动物)有着特殊的关系。氏族成员相信他们自己的祖先即某种动物或植物,这种动物或植物就成为他们的图腾。图腾是氏族的保护神,并标志在各种用具和建筑物之上。如陶器上有蛇、壁虎和蟾的塑型或装饰,都是图腾的标志。美洲印第安人的部落中,便有鹰图腾和狗图腾等等。图腾是产生于氏族社会的自然崇拜。在过渡到阶级社会以后,宗教观念便逐渐占居统治地位,原始的自然崇拜仅能保留其某些痕迹而已。

母系氏族社会的全部精神文化都取决于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在单纯而又原始的艺术创作中,保存了当时人们长期积累的劳动生活经验,因而加深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了社会劳动的发展。

原始公社制度的解体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是两个互相衔接的、在历史上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形式,属于原始社会历史发展的两个不同时期。原始公社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大体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并包括过渡到使用金属工具的整个时代。由于历史、地理条件的差异,各地的情况并不一致。

社会劳动大分工私有财产的出现

由石器向金属器时代的过渡,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很早就知道天然金属,如天然铜和陨石。直到公元前四千纪,埃及、西亚和印度等地才开始有从矿石提炼铜的技术。金属的使用使这些地区的农业得到比较完善的工具,如木柄铜锄、铜铲和木犁等。但在整个铜或青铜时代,石器和铜器是并存的。犁的发明和运用,促进原始农业向犁耕农业过渡。凡是适宜于发展农业的地区,农业就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

但是居于草原地带的部落,只须用最原始的方法看管成群的牲畜,就可以使其大量繁殖,得到比农业生产更多的收获。所以在具备饲养牲畜条件的地方,畜牧便成了主要的经济活动。有的部落甚至放弃农业,专营畜牧。公元前四千纪,亚热带的部落已经有了绵羊、山羊、驴、牛和各种羚羊,并已由小动物的驯养发展到较大畜群的繁殖。部落经济渐渐趋向于两个不同的部门,在专营农业的部落中畜牧往往成了副业。于是人类社会实现了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不断改进。手工业逐步成为专门的生产活动而独立出来,社会的劳动分工更加复杂了。分工的直接后果是引起部落之间的交换。最初的交换往往是以物易物,没有固定的交换媒介。久而久之,牲畜便具有交换媒介的职能。执行交换任务的氏族代表,往往把他经管的全氏族的财富转归己有。在畜牧部落中最先出现了私有财产。当人的劳动成果已经超出了维持消费的水平时,私有财产的不断积累便成为可能。氏族内部开始了贫富分化。恩格斯说,私有财产的发生给氏族制度打开了“一个缺口”。

由母权制到父权制

随着生产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和私有财产的发生,男女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有了变更。从前,男子狩猎,女子采集或从事原始的农业;女子的生产劳动对于生活有更可靠的保障,因而她的地位很高。现在则不同了,犁耕农业开始发展以后,男子从事田野生产,开辟沟洫,管理牲畜;妇女就只能从事家务劳动。从前制造陶器是女子的副业,现在已经由专门的陶场用陶轮来制作。男女在生产劳动中地位的改变,影响到他们在家庭的地位。对偶婚的形式是“从妇居”。

现在这种形式和男子的经济地位不相适应,特别是家务日繁,要求妻子长久地定居在夫家之内。于是对偶婚便逐步过渡到一夫一妻制。男子代替了妇女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形成了父系氏族公社,血统依父系来计算了。父系氏族公社,或称父系家族公社,由源于一个始祖的若干一夫一妻制家庭所组成,集体生产,共同消费。但是父系大家族是和男性对女性的统治相联系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夫一妻便形成为个体家族,从大家族中分出来,但在经济上仍包括在大家族之内。土地归集体所有,定期分配各家族使用。

铁器的使用父系氏族公社的解体

约在公元前二千纪末至一千纪初,西亚和南欧开始使用铁器,埃及则较此为晚。在人类历史上,在生产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工具,铁器算是最重要的了。恩格斯把各族经历的铁器时代称为“英雄时代”,这是使用铁剑、铁斧和铁犁的时代。当铁器用作兵器的时候,就加强了部落的战斗力。同时,由于氏族内部财富的积累,部落的战争已经由血亲复仇而变成了掠夺财富的战争。战争带来的俘虏原先收容在氏族内部或加以杀害,现在则开始把他变成奴隶。

最初的奴隶主要不是应用在生产上,只作为辅助劳动力包括在家长制的家庭之内。但奴隶的使用和私有财产的发展,使个体家庭的经济地位产生了贫富不均。铁器的使用更加推动了这一发展。氏族公社的管理人家长又常常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侵犯各个家庭的财产。随着这些矛盾的发展,父系氏族公社渐趋解体。破产的氏族成员脱离公社,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杂居一起,氏族公社也往往接受外来的流离者。这样就逐渐形成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

由父系氏族公社到农村公社,并没有形成一个单独的历史阶段。在古代印度,这两种社会组织同时存在,其他地区也往往有这种情形。农村公社既破坏了氏族组织的血缘关系,同时又承袭了千百年来氏族制度的许多惯例。农村公社的形成,意味着土地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过渡和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军事民主制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恩格斯把国家的产生看作是人类社会由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时代进入到社会分裂为各个阶级对立的时代的标志。在由原始公社制度解体到国家产生的过程中,历史上出现过军事民主制。军事民主制的特点是在氏族民主制的基础上,出现了与之相并列的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而这种个人权力又还没有达到国家统治权力的程度,部落成年男子大会和部落议事会还有很大作用。军事民主制存在于各个民族的早期历史中,这可以找到很多的例子。

史诗《吉尔伽美什和阿伽》就反映了公元前三千纪两河流域南部的军事民主制。吉尔伽美什和阿伽都是“王”,即部落联盟的军事领袖。在决定重大问题上,吉尔伽美什必须征询长老会议。长老会议决定向阿伽投降,但民众会议决定作战。“王”服从了民众会议的决定,当时民众会议还起决定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军事领袖和部落中的贵族在战争中变得富有了,他们的权力也不断增长。荷马时代的军事领袖“巴西琉斯”便可以不顾民众大会的决议而单独行事了。

当国家出现的时候,军事领袖可能变成国王或君主。如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尧、帝舜、帝禹,都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他们的职位原是由“禅让”而来的;禅让之前,先征询“四岳”(部落议事会)。到禹以后,禅让就被世袭所代替,军事领袖成了一国之王。

军事民主制时代,部落之间的战争频繁,战争加速了私有财产和奴隶剥削的发展,使氏族的分化加剧。在氏族内部,形成了剥削他人的富有者和被剥削的贫民,并引起经常的冲突。社会上的集团已经不能依族组织来划分,而只能依阶级的利益来划分了。氏族制度已经过时,它为阶级之间的冲突所爆破。原来的部落管理机关为一种新的由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公共权力所代替,这就是国家。国家与旧氏族组织不同的特征是:一、按地域标准划分其管制下的居民;二、出现了附有各种强制机关的公共权力。

结语

恩格斯曾经以雅典为例说明国家发生的过程。各地的情况并不完全与雅典相同。但是恩格斯强调指出:“通例,它就是那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居于统治地位底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依靠国家又成为政治上占统治地位阶级。”历史上头一次出现的国家,是奴隶主统治奴隶的国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2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