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

高家美食山羊的养殖历史

发布时间:2023/6/19 19:44:16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高家镇山羊的养殖历史

文:卫康世家

山羊作为六畜(马牛羊猪犬鸡)之一,在仁寿县境农家普遍养殖由来已久,这是民国三十七年版《仁寿县志》的记载:

“羊,种类甚多,《尔雅》:牡羒牝牂。土产皆山羊,即《尔雅》羱羊也。县虽环境皆山,然无牧场专以畜牧,为业者仅农家畜一、二头而已,近以皮革值昂而利厚,畜者渐多焉。”

虽然饲养的时间不可考,但是家乡众多的高山丘陵地带,有着众多良好植被的自然环境,具备放养山羊的条件,但养殖的数量并不多,只是常见农家养一、二头而已。民国时期,因为对羊皮的需求,才有了较多的养殖,但应该在具有放养条件的大山之上。我们高家镇周边环绕的大山也具备这种条件,从古至今可以说没有间断过。

当时我们喂养得最多的是“四川铜羊”,也叫“成都麻羊”,在我的印象中,8、90年代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养过这个品种,即使现在,仍然还有少量养殖,根据有关资料的记载和我们的印象,可以描述一番这种土生的山羊品种:

四川铜羊体型较大,被毛棕黄色,犹如赤铜,故名,从两角基开始,沿着颈、背延伸至尾根有一黑色毛带,耆甲两侧又有一条黑色带,两条黑色带组成一个明显十字架;在面部两侧各有一条浅黄色毛带,形如画眉鸟状。成年公羊体重约43公斤,成年母羊约32公斤左右,产肉性能较好。

从《尔雅》等古籍的记载看一看山羊的源流。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辞书,成书年代在战国或两汉之际。山羊的种类很多,牡羒(音mufen)为白色的公羊;牝牂(音chizang)为母羊;羱(音yuan)羊则是一种大角山羊。

更早的《诗经.小雅.无羊》对羊的记载,表明至少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已经大量养殖。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谁说没有羊?三百一大群!羊群来时,羊角簇动!

《山海经》关于羊的记载让人觉得是神话,考证颇难,但羊的名字出现的次数也多。到了唐代,《酉阳杂俎》记载的资料不多,但可信度比较大。

“大尾羊。康居出大尾羊,尾上旁广,重十斤。”康居为西域的众多的小国之一,大尾羊应该就是绵羊。

“又僧玄奘至西域,大雪山高岭下有一村,养羊大如驴。罽宾国出野青羊,尾如翠色,土人食之。”

宋朝以降,有关畜养山羊的记载就很多了……

通观古籍,后魏的《齐民要术》对羊的记录最为详尽,包括选种、饲养、卫生等多个方面,也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宝贵财富。至今,此书仍是我们饲养羊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再看看《仁寿县志》(年版)的总结性归纳:

山羊,民国时期,龙泉山和荣威山一带,农民利用荒山草坡养羊,每年出栏-只。31年,有山羊6.8万只,户平半只。38年,锐减到1.21万只。解放后,保护发展山羊,年,全县存栏8.46万只,创历史最高水平。后因单一抓粮食生产,年,存栏率下降到只。-年,县两次拨放无息贷款1.4万元,扶持困难队养羊。年,实行斤粮斤肥政策,发展较快,年末存栏3.91万只。但又发生了林牧矛盾,农区限养禁养,年末,仅存栏2.89万只。”

解放前的民国31年(即年)饲养是最多的。民国版《仁寿县志》在《食货二.物产》曾发出“仁寿素称‘地大物博,动、植、矿无不产’。顾品汇繁生,半出天然。农工幼稚,改进末由(无由,无方的意思。),诚为缺憾……”的感慨,此种状况,今天在我们高家镇早已不复存在,近年来引进的波尔多山羊为优良品种,经过辛勤的高家人精心饲养,已经完全适应了本地的生活,其肉质鲜嫩,早已成为高家镇特色羊肉汤的主要来源,另外,土生的山羊品种也仍然有一定数量存在,使爱好原生态的游客能够品尝到地道的羊肉汤。

正是由于人们饲养山羊的历史悠久,才在羊肉的烹制中有了远近闻名、独树一帜的“高家羊肉汤”。

完稿于年11月24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0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