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羊 >> 山羊的形状 >> 儋州粽子,靠文化做优,靠产业做强
海南的美食,以地域命名的有很多。文昌鸡、加积鸭、和乐蟹、东山羊这海南四大名菜自不必多说,单拿最近应景的端午节粽子来说,定安粽和儋州粽在海南都是很有名气的。
定安粽主打黑猪肉的真材实料,儋州粽的做大做强,在我看来更多了几分历史文化和现代产业的元素。
中国人讲粽子的起源,多追溯到屈原这里,也就是大夫投江、包粽纪念的故事。对于海南儋州来说,据考证,其制作食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海南时,其坐骑刨井为将士解渴,这口井后来得名白马井。人们取此井中之水蒸煮以虾米为料的粽子,故名“伏波虾米粽”。
到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儋州,于是把大陆中原的粽子制作工艺与海南的原材料相结合,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粽子,以往儋州粽的内涵得到了丰富提升,更多特色粽子最终代代相传。
粽子或许都是那个粽子,有了故事就有了精神和灵魂,也就具备了超出其食物本身的价值。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同时也是传统的魅力。所以,有报道说,儋州的一些制粽工厂,洗粽叶和淘米环节都可以用机械化操作,工厂流水线作业,但在包粽子环节,坚持采用手工包法。我觉得,不一定是技术上达不到替代人工包粽,这样做是忠于传承的表达,不管是历史还是文化,人从来都是唯一的主体。重视文化,坚守传统,这也是儋州粽做优的重要原因。
做优靠文化,做强做规模则需要产业。千百年来,粽子的制作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没有规模,没有统一的标准,做出的粽子顶多是“谁家的好吃”,却很难做成“哪个地方的好吃”。
以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家庭作坊的模式当然是可以满足的,但进入到社会飞速发展的现代,则很难适应,于是产业化的模式成为时代要求。近年来,儋州做了大量工作,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机制,从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多方发力。由企业间各自的单打独斗,逐步发展为团队合作抱团取暖,比如成立全市粽子行业协会,主动自强自律,互帮互助,形成一荣俱荣的产业合作新景象。
文化是内涵,产业是外在。文化有了寄托,才具传播基础,产业有了内涵,才更具发展潜力。小小的一枚儋州粽子,已然成为当地一张兼具文化和产业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