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羊 >> 山羊生活环境 >> 世界近代胡须式样演变史,日本人的板刷胡
日本人鼻子下留着的一小撮胡子,有叫卫生胡的,有叫板刷胡的,大概样子就是德国希特勒和美国卓别林那样的。
实际上在二战时期,日本国内流行这种胡须的范围并不广,我们看到的日本人大多有板刷胡,其实是一种形象脸谱化的认知,是我们的文化工作者认为那些罪恶的侵华日军就应该是这样“怪癖”的样子。
日本人的近代胡须式样是从西方学习而来?
从古到今,胡须的样式是不断变化的,在古代人们对自身缺乏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生理变法无法解释,因此产生对胡须以及头发的一种敬畏之心,比如中国古人就经常说“人之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就是这样来的。
胡须后来与审美、权力等因素有了关联,赋予更深入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大多以长须为美,比如关公就因为大长胡须被称为“美髯公”。
按照道理来说,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为何日本不留长胡子,在二战时期却留起了一小撮的“板刷胡”呢?
其实,在日本早些时期,通过跟唐朝的交流也流行蓄长胡,然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的胡须更多的是向欧洲看齐。
所以,看日本人的胡须不能对标中国,而是应该对标西方,西方早年的时候也都没有胡须,比如我们熟悉的拿破仑、华盛顿等人都没有胡须,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人才重新留起了胡须。
至于为什么要留胡须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人们认为胡须可以像鼻毛一样过滤掉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减少结核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可能是蓄胡是一种尚武的表现,没有胡子的男人缺乏男子气概,变得娘里娘气,甚至有人将罗马帝国的崩溃归咎于刮胡子的直接后果。
还有一种说法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原来的社会阶级被打破,新的阶级建立,因此,胡须成为坐在办公室里的新阶层的重要特征标志,它标志着拥有者的权势。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全面进行西化,还曾经喊出“脱亚入欧”的文化政策,胡须自然也要跟欧洲学习。
世界胡须的风向标,德国威廉二世“牛角胡”为何能够引领潮流?
当时欧洲各国经历工业革命相继发展起来,哪个国家变强,其他国家就会争先效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砍头前的胡须画像成为当时整个欧洲王室模仿的典范,而欧洲君主最普遍的胡须造型则是从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的牛角胡。
19世纪中叶正是德国统一并崛起的关键时期,年,德国在普法战争胜利后于法国的凡尔赛皇宫成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崛起,德国皇室自然成为全世界争先效仿的典范。
威廉二世的牛角胡也算是代表了当时德国的心态,将下嘴唇部分以及络腮部分全部剃掉,只留有上嘴唇上的胡须,胡须两端用油脂固定住,形成高高挑起的牛角胡,象征德国狂傲的造型。
皇帝留着这样的胡须,德国的军官自然也效仿起来,而那些“以德为师”的国家,自然也多留牛角胡,这些人里面甚至还包括斯大林。
中国人一向喜欢留山羊胡,两端是下垂的,跟德国是正好相反的方向,但是在这一时期,很多军政大佬都留起了牛角胡。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败北后,威廉二世流亡荷兰,曾经辉煌一时的德国人的胡子再也翘不起来了。
其实,这种胡须打理起来十分麻烦,不仅要做造型,还要用胶水粘贴,而且并不使用,据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因为留着牛角胡而无法带防毒面具,差点丧命一战,牛角胡也算走到了历史尽头。
以德为师的日本,到底喜欢板刷胡还是八字胡?
希特勒对毒气战十分警惕,在二战时期,德国大兵都要背一个大罐子,看起来十分笨重,却一次也没有用到过,这些罐子里面装的就是防毒面具。
为了带防毒面具,牛角胡自然是不方面的,后来德国人的胡子就改变为“八字胡”和“板刷胡”。
那么,德国到底是八字胡多一点,还是板刷胡多呢?
希特勒的胡子就是板刷胡,希特勒除了是一个战争狂人,也是一个政治煽动家,由于经常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所以留下很多照片,可以说,希特勒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板刷胡爱好者!
除了希特勒之外,还有一个在年饰演了大独裁者的卓别林,也因为这个独特的板刷胡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实际上,希特勒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人,除了希特勒之外,德国人也很少留板刷胡,当然,德国人也不喜欢留八字胡,除了一些崇拜希特勒的党卫军将领,基本上都不喜欢留胡子。
在二战之前,日本依然是“以德为师”,日本军政大佬也喜欢跟德国人学习蓄胡,但是相对来说,日本军官蓄板刷胡的人并不多,大多数的日本人也不喜欢留胡子,留胡子的人中反而是留东方化一点的八字胡更多。
这大概是因为,八字胡是从牛角胡直接改良而来,也比较符合东方美学传统。
这一点可以从当时的影像资料看出,比如昭和天皇、东条英机都是改良过的八字胡,而近代中国深受日本的影响,也流行这种改良过的八字胡,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鲁迅先生,我们称其为“一字胡”,其实如果你细看的话,跟东条英机的还是有几分相似的。
这种胡须本身跟中国就很像,中国以前是山羊胡,就是胡子的两端往下飘一点的那种,当时袁世凯,段祺瑞和年轻时期的阎锡山都是这样的胡子,后来老蒋留的胡子大体也和鲁迅很像,就是把山羊胡长的那块给剪了,中晚年时期的阎锡山大概就是这样的胡须。
不管是老蒋、阎锡山还是鲁迅,早年都到日本留学过,受日本文化影响很深,所以他们才能留出这样的胡子。
所以,二战时期,中日的胡须式样是相差不多的。
那么,日军中到底有没有板刷胡呢?肯定是有的,甚至可以说,板刷胡应当说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一种象征,日本军国主义最早就是在德国的莱茵河畔组建而成,受德国影响是很严重的,但是并不是大部分日本人的选择。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影视剧中的日本人,大多是以板刷胡为主呢?
应该说是我们的影视创作者为了丑化日军形象,而又要将其与中国区分开来,所以将日本军人都刻画成了板刷胡,毕竟日本以德国为师,最崇拜希特勒,希特勒又留着板刷胡,日本人留板刷胡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所有的抗战神剧中,如果日军不留板刷胡,那就不是标准的日本军人,这其实是过分的。
如果不看抗战神剧,而是看韩国的抗战剧,就会发现,其实日本军人很少有胡须,表面看起来很阳光,只不过动起手来是真的畜生。
我们喜欢将人物形象脸谱化,比如以前京剧中的脸谱,什么样的脸谱就代表了什么样的人,有一出戏中,吕布追曹操,大喊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就把胡子隔断了,后来吕布又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气的曹操浑身发抖。
其实,那些侵华日军在形象上跟我们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内心的邪恶一直隐藏的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