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羊 >> 山羊的种类 >> 大唐王朝成也关中,败也关中
公元年,大唐天宝十四年,一个叫安禄山的人,打着“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的旗号于范阳(今天的北京)起兵。
安禄山起兵的时候,我们的大唐天子唐玄宗正在和他的爱妃杨贵妃在华清池嬉戏。他怎么也没想到,他的好臣子、好干儿子会起兵造反。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这场叛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史称“安史之乱”。
这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动乱,使得盛唐元气大伤,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这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也是古代盛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后,走向内耗和衰落的唐王朝并没有立马亡国,而是苟延残喘到了公元年。这一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
唐朝从公元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大唐王朝,到公元年亡国,一共持续了两百多年,很多人都把唐王朝亡国归咎于当年的那一场叛乱。
但我研究史书,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唐王朝兴衰和一个地方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就是关中之地。可以这么说,唐朝的建立是得益于控制了关中地区,而唐朝的灭亡也是败于关中地区资源耗尽。换言之,唐朝是成也关中,败也关中。
兴于关中
公元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李渊于晋阳起兵。同年十一月,李渊就进入到了长安,控制了关中地区。次年,李渊就逼迫杨侑禅让之后称帝,建立大唐,改元武德。
唐王朝建立之初,并没有统一天下,全国依然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所以,李渊、李世民父子又开始了荡平天下之路。当时,李渊面对的势力有这么些:
西北部
1、薛举、薛仁杲父子,盘踞在李渊的西部,控制了陇西之地,兵力十三万。薛举父子早在李渊进入长安的时候,就被李世民击败。拿下陇西之地。
东部
2、李密领导的瓦岗寨,控制了河北南部和洛阳以东的河南地带。
3、河北义侠窦建德领导的大夏政权,控制了河北和山东的大部分地区。
4、隋朝将领王世充,控制了洛阳。
虎牢关之战后,李世民一举拿下窦建德和王世充。
北方
5、高开道,控制了今天的北京地区,自称为燕王。
6、刘武周,控制了山西北部,背后有突厥始毕可汗的撑腰。
7、梁师都,控制了雕阴、弘化、延安等郡,都在今天的陕西省内。背后也有突厥势力的撑腰。
刘武周和梁师都背后都有突厥势力的撑腰。
南方
8、宇文化及的大许政权,控制了扬州周围和淮河及长江流域的隋王朝残余部队。
9、李子通,控制了今天的江苏和浙江沿海地区。
10、杜伏威和辅公祏,控制了南京地区的长江流域。
11、萧铣,控制了整个长江中游和大部分南部中国。
除此之外,还有刘黑闼、徐圆朗、林士弘等等,总之,这些割据政权盘踞在大唐的四周,西北、东部、北部、南部,都有劲敌。这些势力要么亡于互相讨伐,要么被大唐击败,无疑大部分都是被唐政权击败的,随着高开道死于河北和辅公祏的建康政权在公元年最后被荡平。
唐政权所面临的大规模抵抗已不复存在,李渊、李世民父子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隋末群雄中脱颖而出。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李渊父子并非最早起兵的,最早起义的是瓦岗寨、窦建德、杜伏威、刘武周他们。
瓦岗寨在公元年就起义了,比李渊起兵要早6年,但无论是瓦岗寨,还是窦建德、刘武周他们,都活跃关东地区,进本没进入到隋王朝的核心地带——关中地区,也无法完成改朝换代的命运。
但李渊、李世民父子就不一样了,起兵很晚,但很快称帝,称帝后又在短短几年之内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而李渊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控制了关中地区。这就不得不说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
有一句话叫:“关中稳固,则天下稳固。”
《史记·货殖列传》上也有这样的记载:
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意思就是关中之地不过只占天下的三分之一,人口也只有十分之三,但这里的财富却占了天下的十分之六。足见其富裕。
从地理的形势来看,关中的确是上上之地。西靠陇山、北依黄河、南抵秦岭,东有崤函,沃野千里,河流纵横,是北方的产粮区,有“八百里秦川”之称。
关中的四面都是隘口:函谷关或者潼关、武关、散关和崤关。
函谷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南接着秦岭,北堵着黄河,控制了洛阳到长安的咽喉。守在这个地方,中原的势力就没法进入关中。当年楚怀王带着六国大军浩浩荡荡杀向秦国,结果卡在了函谷关,无法西进,最后被秦打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上说: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说到函谷关就顺便提一下潼关,潼关在函谷关的西面。函谷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西部,潼关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东部。函谷关和潼关之间,是一条狭小的通道,蜿蜒山间,深险如函。总的来说,二者效果差不多,都能有效切断中原势力的进入。
武关是关中的南大门。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从这里进入关中地区的,继而推翻秦王朝。
散关是关中的西大门。当年韩信还定三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从这里进入关中的。
崤关是关中的北大门,在六盘山山口,是对抗西北游牧入侵的。
这些关口都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优势,以长安为中心,有函谷关、潼关、武关、散关和崤关,就能分别阻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敌军入侵,固若金汤。
从地理和防御上来讲,关中的确具无比的优越性。
从资源上讲,关中之地有丰富的水资源,这里河流纵横,有泾、渭、霸、滻、丰、滈、潏、涝八水。八水之中,渭水为大,自西而东,奔流不息。
再加上,历代王朝在此次兴修水利,尤其是秦国当年修的郑国渠,使得“关中平原,沃野千里”。
所以说,关中就可以撑起一个大的国家,内部幅员广阔,又安全富庶,进可攻,退可守。这就是为什么西周、秦朝、汉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都要在此建都的原因所在。
西周在这里崛起,秦国在这里壮大,汉朝在这里强盛,唐朝在这里走向世界。
而李渊为什么占据关中之地后,能扫荡群雄,原因也在于此。因此说唐朝成于关中。
但唐朝耗尽了关中最后的资源,关中枯竭后,唐也就亡了,随后历朝历代再也没在此地建都。
亡于关中
《廿二史札记·地气论》里有一句话叫:
“地气之盛衰,久则必变。唐开元、天宝间地气,自西北转东北之大变局也。……是时地气将自西趋东北,故突生安、史以兆其端。”
意思就是说,安史之乱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就从关中转向了关东,这是“地气”变迁的大趋势。
唐之后,长安成为“废都”,定都关东特别是北京成为趋势,辽、金、元、明、清历代,越来越巩固,越来越兴盛。
问题是,关中为何衰落了?
有两个原因:一是战争破坏环境;二是羊吃垮了生态。
战争破坏环境
其实,到唐朝的时候,关中之地已经被开发了一千多年了。而隋唐两代三百余年间,关中地区的人口大量剧增,这必然导致土地过度开垦。土地过度开发,导致森林急剧消失,天然植被大量减少。
诗人韦庄在《秦妇吟》中写道:“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采樵砍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
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降低,最后进入到一个开发——降低——开发的恶性循环之中。
环境破坏必然导致水旱灾害不断出现,再加上八年的安史之乱和后来的黄巢之乱对关中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最终耗尽了关中的资源。
羊吃垮了唐朝
也有人说关中资源耗尽和唐人喜欢吃羊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羊”字通“杨”。李渊是从杨家抢过来的,所以在唐朝吃羊肉是政治正确。当然,这是个笑话,但唐人爱吃羊肉和养羊千真万确。
首先,官方养羊。实际上,从北魏起,朝廷就在西北地区建了不少大型国营牧场,比如代郡牧场、漠南牧场、河西牧场、立河阳牧场,这些牧场养马也养羊,之后历代沿袭。唐玄宗开元年间,仅是陇右牧场,就有羊67万头。
其次,战争缴获和藩属国朝贡大量羊。唐朝前期,大规模对外扩张,与西北游牧民族战争频繁,而唐军大多都是胜利者,赢得胜利后通常将所占有的地方,羊、马等牲畜全部据为己有。
当然,游牧民族臣服大唐后,每年也会进贡几十万头的羊和牛,其中的羊占了大多数。
《旧唐书》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七年“薛延陀献马五万匹,牛驼一万,羊十万以情婚,许之。”羊占了大部分。
第三,唐朝民间养羊更是无法计数。
《旧唐书》记载“武德七年,蕃胡内附者,上户丁税钱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之;附经二年者,上户丁输羊二口。”
唐朝已经向这些内附胡人以羊作为税收,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当时民间养羊业的兴盛。
羊和其他牲畜不同,特别是山羊,环境适应能力特别强,不仅只吃草叶,而且还会用蹄子把草根都扒出来吃掉,甚至还会吃树皮。植被和树木经不起羊的折腾,于是荒漠化现象严重。
总之,唐朝发达的养羊业摧毁了中国西北和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其在唐朝中后期大规模沙漠化。
无论是战争破坏和羊吃垮了生态,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中地区生态和环境已经和之前不可同日而语。而当唐王朝耗尽关中最后一点资源的时候,大唐也就亡国了。
大唐的亡国也意味着关中地区争霸天下的优势不在,所以唐以后,关中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因此,唐朝是成也关中,控制关中继而扫平群雄,一统天下;败也关中,人口增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再加上战争和山羊破坏,关中资源枯竭,唐朝失去生存的根本,最终走上了亡国之路。
朋友,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