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

雪豹高寒雪线的隐士,它的高冷何处安放

发布时间:2023/2/22 15:43:01   
00:15

雪豹与青藏高原

全球猫科动物的演化可谓是一篇瑰丽的史诗,从亚洲出发,猫科的祖先在五大陆之间来回迁徙,最终形成了世界各地37种形态各异的猫科动物,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老虎、狮子等陆地上最大的猛兽,和客厅里温顺的家猫。

大约万年前,豹属(Panthera)这一支的祖先从亚洲的猫科祖先中首先分化出来,后来演化成了食物链顶端的五种大猫:老虎、狮子、金钱豹、美洲豹和雪豹,以及两种云豹:云豹和婆罗洲云豹。五种大猫的演化开始于雪豹与老虎的分化(远早于美洲豹、金钱豹与狮子这一支的分化),化石记录结合分子钟推测这一分化时间大约在-万年前。

年8月7日,一队考古学家在西藏札达盆地发现了一个残缺的豹头骨化石,并通过分子手段鉴定出这应该是雪豹最近的亲戚,该物种被命名为布氏豹(Pantherablytheae)。通过布氏豹和同样发现于札达盆地的盘羊、岩羊等物种的祖先化石,科学家提出了“走出西藏”假说,认为环北极圈哺乳动物群可能是利用青藏高原作为训练场所和特定时期的避难所,并在冰期到来时扩散到了环北极圈的各大陆。该假说的正确与否还有待验证,但雪豹的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关系,却基本可以坐实。

图片来源:pixabay

雪豹在青藏高原的寒冷环境中演化出了适应高寒环境的一系列特征。雪豹的毛发是所有大猫中最厚最长的,冬季肚子上的毛可以长至12厘米,既可以有效保暖,摸起来手感也肯定很好。烟灰色或奶黄色装饰着较为稀疏豹纹的毛色与岩石上的地衣特征极其相似,使其很好地与周围的裸岩环境融为一体。

相信见过雪豹的人都有类似感受:雪豹不动的话,摆在你面前你也看不见它,所以当你在雪豹栖息地里行走的时候,多半有雪豹在高处暗中观察你,但其中只有1/的机会你能同时看到它。雪豹又宽又短而顶部隆起的头骨和扩大的鼻腔帮助其加热、湿润高原干燥寒冷的空气,同时加大每次呼吸的吸氧量;像多数山地物种一样,雪豹血液中的红细胞又小又多,使其能更有效地在高海拔地区吸收氧气。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别看雪豹个头小(看着大那都是毛撑的,不信你把雪豹洗了试试?),追补矫健的野羊们可是丝毫不能小看了它,圆形(而非扁平)的犬齿可以从各个方向发力,帮助它们在陡峭的悬崖上捕食猎物,可以张开到70度以上的上下颌骨帮助它们咬住岩羊、北山羊等山地有蹄类的粗脖颈;肌肉和骨骼的构造帮助它在陡峭地形中加速、转身、跳跃与从高空跳落;与身体等长的尾巴帮助其平衡,还能当围巾保暖。

雪豹分布范围

走出青藏高原的雪豹,本着大猫们独居、高冷、稀少、能吃、能跑的特点,不得不随着数量的壮大不断往合适的地方迁徙、建立新根据地。基本路线很有逻辑,就是顺着山跑。毕竟个头小、性格也比较温柔(怂),平地上、林子里那些猎物多的地方都被战斗力拔群的豺狼虎豹们占了,只能在贫瘠的山顶岩壁上,找那些同样躲在贫瘠环境里的野羊们吃(野羊:我容易吗我!)。

由于生活在最贫瘠的环境里,雪豹的历史种群密度一直就没有很高,加上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早期的研究者们给了雪豹“雪山隐士”的名字,认为它是最神秘的一种大猫。后来随着研究的增多,才发现在雪豹合适的栖息地里,基本该有的地方都能找到痕迹。

△雪豹分布范围(制图:Panthera)

雪豹的日常生活

雪豹完全是个典型的大猫,终生保持着独居性和强烈的领域性——当然,领域性只针对同性之间,异性之间出于繁育后代的需要,还是需要多多“见面”的。各地雪豹的家域大小可以从几十变到几百平方公里,取决于当地猎物的密度。同性雪豹之间为了避免互相见面真打起来,会频繁通过气味标记和刨坑等方式留下自己的logo。常在野外找雪豹粑粑的“铲屎官”们都很熟悉这种痕迹,它们往往会在崖壁脚下、垭口、山脊线、山谷入口或道路拐弯处出现,这些地方都是方圆几里内雪豹们的必经之道。

图片来源:IBE,摄影/彭建生

雪豹一般在冬季(1-3月)发情,幸运的话,此时你可以听见雪豹在山上呼唤伴侣的声音。由于喉骨硬化,雪豹是唯一不会吼的大猫,叫声尾音下落,老乡们会说是在山上“哭着”。交配持续3-6天,各地的小伙伴们今年都通过红外相机记录到了珍贵的雪豹交配场面,在雪豹群里纷纷讨论,时间好长啊,母豹很高冷啊……

三个月孕期之后,雪豹妈妈于四到六月寻找好合适的产崽洞穴,在极其隐蔽的岩洞里,用岩羊毛和自己掉落的毛铺好温暖的窝,产下两到三只小崽。一周后,小崽才会睁开湛蓝色的眼睛,两个半星期后开始蹒跚走路。小崽在洞穴里和洞穴周围玩耍,在妈妈身上蹭来蹭去,撒娇哺乳,三个月大才开始跟妈妈出行,学习捕猎技巧。妈妈在哺育小崽期间非常辛苦,一边要挤在窄小的洞穴里照顾娃,一边还得忙里偷闲出门捕猎,给自己和小崽提供充足的营养。一个不慎,外出期间柔弱的小崽还有可能被其它食肉动物杀死、被上山挖虫草的两足兽捡走……

雪豹小崽跟着妈妈学习捕猎技巧和一切生活所需,直到两岁大小,妈妈产下下一窝小崽,青年们才会被赶走,开始迁徙、寻找自己立足的家域。雪豹在动物园里的寿命可长达21年,但野外记录的最老个体才11岁。

雪豹与邻居们

虽然生活在高寒之地,雪豹也并不孤单,它的邻居们很多,小到鼠兔,大到棕熊,都或多或少与之打着交道。要说关系最紧密的邻居,得从食物说起。

北山羊(Siberianibex)和岩羊(bharal/bluesheep),是有着很多相似特征的两种野山羊,从北到南,组成了雪豹食物的主要成分。两者的分布范围基本互补,只在极小范围内重叠,北山羊基本上覆盖了北方和西方两大雪豹类群的分布范围,而岩羊基本覆盖了中部雪豹类群的分布范围。其它几种山地野羊类与雪豹的分布范围虽然重叠不大,但在一些局部区域对雪豹来说也很重要,包括另外两种山羊的亲戚:捻角山羊(markhor)和喜马拉雅塔尔羊(Himalayantahr),虽然分布范围很小,但捻角山羊在巴基斯坦的奇特哈尔和吉尔吉特地区都是雪豹猎物的重要成分,而喜马拉雅塔尔羊则是尼泊尔珠穆朗玛国家公园内雪豹的最主要猎物,被一家雪豹几乎吃到了面临局域性绝灭的危险。另外还有两种绵羊的亲戚——盘羊(argali)和东方盘羊(urial),出于绵羊的特性,这两种野羊对爬陡坡峭壁并不在行,它们有着雄壮的大角和修长的四肢,善于奔跑而非攀爬,更喜欢的是平缓起伏的山坡和开阔的地形,这种特性使得它们和雪豹实际的栖息地重叠并不大,即使雪豹分布范围内几乎都有盘羊,但食谱中盘羊的成分却很少。

不同地区生活的雪豹根据当地的食物也得就地取材,做些食谱的调整,除了山羊和绵羊的亲戚们,被发现列入过雪豹食谱的还有:马鹿、白唇鹿、马麝、西伯利亚狍、藏野驴、野猪、斑羚、羚牛、鬣羚、鹅喉羚、野骆驼等。当然,打不着大猎物时,碰上小型哺乳动物们也可以塞塞牙缝,旱獭、野兔、鼠兔、田鼠、鸟类……甚至是其它食肉动物,都有可能出现在雪豹的菜单里。

△雪豹主要野生猎物(野山羊)分布图,分布数据来自(IUCN,)

除了吃吃吃,雪豹与邻居之间也存在更深层次的“交往”。总的来说高寒地区的食肉动物们都比较傻白甜,关系不至于太紧张,剑拔弩张的血腥场面并不会时时上演(食肉动物内心戏:太冷了我还不如省点能量保暖用……)。大家心照不宣,小心翼翼地留下自己的地标,避免互相见面。即使有食物要抢,一般也是按照实力强弱,弱的一方认怂主动让出。

研究人员的红外相机就经常拍到雪豹明明自己抓了个岩羊,棕熊远远来了马上开溜的场景;赤狐藏狐等小型食肉动物,也是在一边乖乖等着,雪豹享用间隙回家打盹时,赶紧过来偷几块肉藏起来。当然也有不幸被雪豹杀了的赤狐、兔狲等。不像其它大猫,雪豹没有采取上树(没树)、挖坑(土冻上了挖不动)等藏匿猎物的手段。虽然周围有岩洞,但雪豹毕竟个头小,脖子也不够粗壮,与其费劲拖到岩洞里,还不如再去打一只来的划算。因此雪豹也算是造福邻居,每打一次猎,都要给食腐动物们提供一顿免费大餐。

雪豹与人类

这里说的不是城市里的豹粉、猫奴们,而是与雪豹生活了几千年的当地人。雪豹分布在林线以上,那么从人类的角度来看,这部分地区由于生产力低下,就只能有一个用途——放牧。所以雪豹世代以来,打交道的基本都是豪爽的牧民,牧区虽然也有打猎传统,但比起农耕对地貌的彻底改变、对野生动物的赶尽杀绝,还是宽松了很多。因此保护区之外,纵观地球上现在还能大量欣赏动物的地区,全是牧区。

雪豹和牧民的关系,相比生活在平地上的狼和熊来说,也算是缓和的。毕竟雪豹在高处,跟人类接触机会有限,攻击性不强,也没留下什么吃人的恶行。距离产生美,牧民对雪豹不算深恶痛绝。雪豹也会吃落单的牛羊,因此人类也会报复性猎杀,报复的强度则要看当地人对牛羊损失的容忍程度。

佛教众生平等的教义在这里就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有印度的研究对比过,信仰佛教的当地牧民,越虔诚、越能够容忍家畜被野生动物捕食而不去报复。在雪豹的分布区内,佛教的覆盖范围很广,也算给雪豹加了一层保护伞。

△图片来源:IBE,摄影:董磊

阿拉善SEE的三江源保护项目,其雪豹保护就是期望结合当地传统价值观,自下而上地摸索出一条围绕雪豹等旗舰物种开展的生态系统保护之路。

由于栖息地破碎化、缺少食物来源、报复性猎杀和偷猎现象,雪豹在中国仅存约只。目前,阿拉善SEE三江源保护项目已资助7家合作伙伴,支持环保人网络内超过家基层环保组织或当地农牧民的环保活动,守护雪豹、黑颈鹤、久治绿绒蒿等珍稀动植物物种,保护6万余平方公里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

作者:肖凌云

价值投资新坐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4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