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

加快推进辽宁绒山羊产业发展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3/5/2 16:44:46   

作者:杨术环邹丽娜

摘要:辽宁绒山羊原产于辽宁省东南部山区,以产绒量高、绒质优良、适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和改良效果显著而被誉为“中华国宝”。研究以绒山羊的选育及生产开发情况着手,从品种保护、种羊选育、企业现状及技术体系等4个方面分析当前辽宁绒山羊产业面临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对加快推进辽宁绒山羊产业发展提出探索性的建议。

辽宁绒山羊原产于辽宁省东南部山区,以产绒量高、绒质优良、适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改良效果显著而被誉为“中华国宝”,是目前世界上产绒量最高的绒山羊品种,也是我国政府明令禁止出境的极少数畜禽品种之一,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羊类之首。多年来,在国家和辽宁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辽宁省立足于突出发挥品种优势,着力打造辽宁绒山羊品牌,大力推进饲养方式转变,精心培育绒山羊优势区,以品种选育促生产开发,以生产开发促品种保护。辽东部辽宁绒山羊主产区已初步建成为面向全国的绒山羊良种生产基地,种羊已推广至国内18个省区个县(旗),以辽宁绒山羊为父本,先后培育出内蒙古罕山白绒山羊、陕北白绒山羊、青海柴达木白绒山羊、新疆博格达白绒山羊和甘肃陇东白绒山羊5个新品种,在为各地培育绒山羊新品种和杂交改良提高绒山羊品质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年我省绒山羊存栏量达万只,出栏量达万只,其中向省内外销售绒山羊种羊约10万只。

1辽宁绒山羊选育及生产开发情况

1.1坚持品种保护和选育,品种质量提高

年,由农业部与辽宁省政府共同投资在盖州市建设了辽宁省绒山羊种羊场,负责辽宁绒山羊的品种保护和选育研究工作。40年来,在国家和省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历经几代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在做好辽宁绒山羊品种保护基础上,通过创新社会化联合育种机制,持续实施了辽宁绒山羊选育工作,辽宁绒山羊种群质量显著提高。目前,辽宁省已成功培育出常年长绒型和绒肉兼用型辽宁绒山羊,常年长绒型核心群成年公羊平均产绒量由年的g提高到年的g,母羊产绒量由g提高到g;绒肉兼用核心群成年公羊体重由年的80.5kg提高到89kg,母羊体重由53.3kg提高到57.6kg,年平均产绒量分别达到7.4g和.6g;种羊核心群羊绒细度控制在16~18μm,绒山羊综合生产性能位居全国领先水平。

1.2繁育体系日趋完善,改良工作成效显著

1.2.1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在全国最先创建了“精准化和社会化”联合育种模式,建立了原种场、育种场和扩繁场3级繁育体系。全省已建立核心育种场2个、联合育种场20个和若干个扩繁场,通过社会化联合和规范化管理,种群质量显著提高,供种及改良能力进一步增强。

1.2.2构建良种推广体系

结合辽东地区绒山羊改良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构建了省、市、县、乡4级繁育技术推广体系,先后建立绒山羊改良站点个,优秀种羊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改良中低产绒山羊成效显著,农民增收明显。据辽东地区9个绒山羊主产县(市)测定,年成年公母羊平均体重分别达到68kg和45kg,同比年提高了94.3%和50.0%,平均产绒量达到g,提高2倍。陕西、内蒙和新疆等省区引种试验表明,辽宁绒山羊改良当地低产绒山羊的产绒量至少提高50%以上,改良效果显著。

1.3饲养方式转变,饲养水平提高

自年辽宁省实施封山禁牧以来,绒山羊养殖由放牧转为舍饲和半舍饲,由原省畜牧局下属辽宁省家畜家禽遗传资源保存利用中心(辽宁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和辽宁省绒山羊育种中心)牵头,组织辽东绒山羊主产区先后实施了辽东地区绒山羊改良、优质高产绒山羊生产新技术推广、绒山羊产业“五化”技术及现代交易服务体系建设和绒肉羊秸秆饲料高效利用配套技术推广等项目,大力推广绒山羊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处理无害化“五化”技术,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了绒山羊养殖方式转变,降低了养殖成本,显著提高了绒山羊主产区标准化生产水平。据对辽东绒山羊主产区9县(市)调查,至年末,主产区基本实现全舍饲或半舍饲养殖,其中全舍饲率近70%;存栏只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饲养量占总饲养量的23.1%,存栏80~只的养殖场饲养量约占总饲养量的45%;机械剪绒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2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辽宁绒山羊品种保护和选育工作急需加强

畜禽品种保护和选育工作是一项需要持续开展的长期工程。目前,辽宁绒山羊同国内其他优秀绒山羊品种比较,产绒量及体重优势正在消减,而产羔率和绒细度已不及内蒙古白绒山羊,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品种选育工作,辽宁绒山羊的品种优势将不复存在。特别是辽宁绒山羊“绒肉兼用”品系选育已开5年时间,产绒量、体重、绒品质和繁殖力等生产性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只有建立现代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加快应用分子遗传和基因定位等高科技手段,提高育种效率,才能不断提升辽宁绒山羊的优良性能,确保辽宁绒山羊的品种资源优势。

2.2优秀种羊短缺,利用效率较低

优秀种羊的选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原种核心群体中,每年可用于改良推广的优秀种羊产出率仅能达到15%左右。我省绒山羊养殖主要以小规模饲养为主,采用人工授精的覆盖度有限,在一些偏远山区,优秀种羊较少,特别是产绒量高、羊绒细度好的种羊更为短缺,在种羊的利用上主要采取本交的方式,存在种羊利用效率低下和周转相对较慢的现象。建设稳定的供种基地和提高优良种羊供种能力依然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开展的工作。

2.3缺乏龙头企业牵领,产业链条衔接不畅

与生猪、鸡等产业相比,由于绒山羊繁殖率较低,羊绒及羊肉产品价格波动大,资金周转效率低,生产风险较高,很多有投资能力的企业不愿涉足该产业。在养殖环节,从业者多为农民,社会资金投入很少。目前,全省绒山羊养殖规模超过只以上的寥寥无几,大部分饲养规模都在只以内。在产品加工方面,全省仅有2家羊绒加工企业和1家专业从事绒山羊屠宰加工企业,加工能力有限。全省绒山羊产业从生产环节到产品营销环节至今没有能发挥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无法建立完整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绒和肉产品难以形成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

2.4保种育种技术支撑体系职能有待理顺

辽宁绒山羊保种、育种、品种改良和技术研究推广工作受省级事业单位改制、改革的影响,原单位不再承担绒山羊保育种等工作职能。由于人员分流,技术力量被削弱。因此,需要在技术、人员、设施设备等方面尽快理顺和完善,从而最大程度避免辽宁绒山羊选育和技术推广工作受到影响。

3推进辽宁绒山羊产业发展的建议

3.1强化辽宁绒山羊品种保护和选育工作

3.1.1科学制定选育规划,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科学制定“十四五”期间辽宁绒山羊保护和选育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不断创新社会化联合育种机制,强化联合育种力度,扩大选育种群规模,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选育能力和水平。系统、持续和规范地开展计划选配、留种、生产性能测定以及优良种羊推广应用等常规育种工作,提高选育成效。

3.1.2深入开展育种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创新选育技术,探索应用现代分子生物育种新技术,深入研究产绒、产肉等经济性状分子标记技术,尤其是羊绒细度基因,开发基因诊断选种技术,提高选种准确性,加快选育遗传进展,切实提高辽宁绒山羊综合生产性能,确保品种资源优势。

3.2推进绒山羊优势区建设,实现产区优化布局

要继续实施辽东主产区绒山羊改良项目,通过发放调运种羊、提供技术服务与培训等方式,积极扶持适度养殖规模种羊场,加强种源基地建设,增加供种能力,扩大改良面积,提高改良效果,持续提高种源基地羊群总体质量及生产性能。同时,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养殖基础、种群质量、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发展变化等因素,因地制宜,积极推进辽宁绒山羊产业优势区建设。以营口市和辽阳市为高产绒量优势区,主要以提高产绒量和适度控制绒细度为主要方向。以本溪市、丹东市、抚顺市和鞍山市为优质优势区,主要发展方向是加强绒细度选育,进一步提高品质。培育目标发展区包括沈阳市、锦州市、铁岭市和朝阳市等,利用当地种植业发达和饲料资源丰富优势,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发展绒山羊标准化规模养殖。

3.3强化科技推广,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持续抓好绒山羊生产新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大力推进绒山羊标准化生态化生产,充分发挥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平台和各级畜牧推广部门作用,强化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扩大国内绒山羊主产区省际间绒山羊产业发展交流和协作,深入产区认真调研,掌握产业前沿技术和需求动态,大力推广优秀种公羊及秸秆高效利用技术、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机械剪绒技术、舍饲精养、设施养殖配套组合技术和绿色生态无抗养殖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绒山羊产业升级。

3.4打造产业特色品牌,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发挥辽宁绒山羊地理标志作用,进一步规范标志使用与管理,积极宣传辽宁绒山羊品牌价值,逐步引导实现辽宁绒山羊及其产品的优质优价。加大羊绒和羊肉深加工产业的引导与扶持力度,引进羊绒加工企业或委托加工,改变仅出售羊绒原料单一格局,生产适合辽宁羊绒的绒制品,创造辽绒产品品牌。鼓励企业就地加工特色绒山羊肉,生产适合小众群体的包装产品、冰鲜肉产品、羊肉汤产品和熟食制品等。依托行业协会开展产品品牌建设和推介活动,探索建立羊绒产品优质优价机制,打造优质安全的特色产品品牌,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作者简介:杨术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绒山羊、辽育白牛、中华蜂的技术推广和管理。

作者:杨术环邹丽娜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省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中心

来源:《现代畜牧兽医》期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3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