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

在电影中,克苏鲁风格的美学是如何呈现的

发布时间:2024/10/12 15:16:33   

“克苏鲁”一词来源于克苏鲁神话,它是以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创作的神话世界为基础,并由同时代的奥古斯特·德雷斯补充完善,结合其他众多作家共同参与创作而成的神话世界体系,其名克苏鲁来自于洛夫克拉夫特的短篇小说《克苏鲁的呼唤》。

克苏鲁神话体系因其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吸引了无数的恐怖小说、神话小说爱好者参与其中并共同创作,不断将这一神话体系扩展延伸。同时,也使得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其影响早已跳出文学的藩篱,发展出影响更为广泛的克苏鲁文化。

现在的克苏鲁泛指一种风格早已渗透到除文学以外的其他体裁和门类,如绘画、雕塑、游戏、影视等,好莱坞怪兽电影中就蕴含了众多克苏鲁神话的元素,呈现出一种浓郁的克苏鲁风格。

经典克苏鲁式的造型设计

在克苏鲁神话小说中,克苏鲁的形象是刻画得相对详细的一个,这一形象的特点,尤其是“触手”这一元素成为好莱坞怪兽电影中众多怪兽造型设计的灵感来源。

在克苏鲁神话中,多而密集的触手是怪物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它总是置身黑暗或迷雾之中,人类往往看不到其真实面目,但它总是通过触手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与恐惧。

因此在克苏鲁文化中,“触手”是一个重要的标志,甚至成为一种符号直接与克苏鲁挂钩,有时甚至会用“触手系”来指代克苏鲁风格的影视作品。

在以克苏鲁神话为怪兽造型灵感来源的好莱坞怪兽电影中,对于怪兽最为常见且最为明显的设计就是突出且强化怪兽自身触手的巨大与力量感。

比如《海王》中的巨兽卡拉森,在展现这一巨兽形象时完全是一种克苏鲁探秘解析式的风格,而且其形象造型也充满了克苏鲁元素。

率先展现在银幕上映入观众眼帘的是黑色的触手状物体,触手不断地盘旋、蠕动,而且触手上还生有密密麻麻、黝黑尖锐的利刺,犹如异化的章鱼触手。其本体隐匿于黑暗的海水之中,隐约可见巨大的黑暗轮廓,仅凭两条触手便可将海王玩弄于股掌之间,间接地表现了卡拉森无穷的神力。

在最后决战时,卡拉森的全貌才显露出来,它的头部外形似黑山羊,如山岳般巨大的头颅上生有两个巨大的犄角,躯体既有山羊的四肢,又具有鱼类的流线型身形,而且生有数不清的触角,在肆意的扭动。

可以说,卡拉森这一怪兽形象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克苏鲁怪兽造型。除了《海王》中的卡拉森之外,《诸神之战》中的北海巨妖克拉肯,《极度深寒》中的章鱼状怪兽等均有借鉴克苏鲁的元素,尤其是《迷雾》结尾登场的巨型怪兽也是典型的克苏鲁式触手怪兽。

电影《迷雾》登场的巨型神秘生物,身形巨大,头生触手,从迷雾中踱步而来。如果说《极度深寒》、《地狱男爵》等影片中出现的怪兽形象只是借鉴了克苏鲁的外在形象,那么《迷雾》中登场的这只生有密密麻麻触手的巨兽真的是具有了克苏鲁风格的精髓:不可名状的恐惧。

它始终隐匿在迷雾中,神秘、巨大、恐怖,不知因何原因而降临,完全是一种神秘恐怖的超自然存在,不仅威胁人类的生命,而且会从根本上动摇人类的认知观念与信仰体系。

这些怪兽形象或多或少的皆是体现出克苏鲁式的风格特征,呈现出一种怪诞恐怖的美感。

“不可名状的恐惧”与“空白”

如前所述,好莱坞怪兽电影中蕴含着大量的克苏鲁元素,尤其是在怪兽形象的设计上很多怪兽造型均是借鉴了克苏鲁标志性的“触手”这一元素,但是,仅仅有“触手”的展现,并不意味着就是克苏鲁,克苏鲁风格真正的内核是表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提出了文学创作中著名的“冰山”原则,“冰山在大海上的移动非常雄伟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所谓的“冰山”原则,就是作家追求用简洁的语言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将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埋于其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蓄不露,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揣摩才能把握其中的美感与意蕴。

这一文学创作中的“冰山”原则后来也被广泛应用到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中去,比如在好莱坞怪兽电影中,“冰山”原则是对克苏鲁如何塑造“不可名状的恐惧”的最佳注解。

在好莱坞怪兽电影中以克苏鲁神话为原型的、宛如神明一般的怪兽,通常只会显露一部分,仅仅通过几条触手便可以举手投足间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场景,比如《迷雾》中以克苏鲁神话中黑山羊幼崽为原型的巨大怪兽,或者是《科洛弗档案》中生有多条触手、腕足的神秘巨兽。

或者怪兽根本不露面,比如《蒙上你的眼》中根本没有怪兽的露面展示,怪兽仅仅出现在剧中人物的画中或者表现为地面上巨大的阴影。通过气氛的营造而不是怪兽骇人的形式来制造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难以言明的、不可名状的恐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视觉感官上的初级恐惧体验。

在电影中人类可见的,是怪兽带来的异状,迷雾笼罩了大地、黑雾吞噬了天空,雨夜、黑暗、闪电所制造的末日景象,颠覆人类认知的超自然现象不断引发人类的焦虑与恐惧心理。

正如洛夫克拉夫特在他的作品《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所写的那样:“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在意义感知上,能够留下想象空间的符号载体往往具有更加丰富的意义指涉。

对于好莱坞怪兽电影中,克苏鲁“不可名状的恐惧”的风格展现,可以借由接受美学中伊塞尔提出的“空白”理论加以分析。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在德国出现的文艺研究领域一种全新的方法论,这一理论主张研究艺术作品,必须侧重于研究鉴赏者的接受过程。

接受美学确立了欣赏者的中心地位,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是作品本身的意义,一个是欣赏者所赋予的意义。

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之一的伊塞尔提出“空白”与“不确定性”的概念来说明作品文本与欣赏者接受的关系。

伊塞尔指出“空白的东西导致了文本的不确定性”,“空白会触发读者的想象活动”。

按照伊塞尔的描述,“空白”其实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留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传统美学历来便喜欢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这一追求常常经常通过在艺术作品中“留白”这一艺术技巧来实现。

伊塞尔提出的“空白”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的“留白”虽有联系,但侧重方面不同,“留白”侧重于艺术作品创作,“空白”偏向于艺术鉴赏过程。

在伊塞尔的表述中,“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所没有直观表现出来的部分,文本真正想向欣赏者传达、暗示的东西必须依靠欣赏者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力,调动自己先在的审美心理去补充完善出来。

所以,文本中的这些“空白”就导致了文本的“不确定性”,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召唤结构”,只有当欣赏者将自己独特的审美经验与想象置入文本,将文本中的这些“空白”填补起来的时候,作品中的“不确定性”才能得到确定,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

反观好莱坞怪兽电影,其对克苏鲁内核的借鉴,从影像呈现、氛围感的营造、主题表达等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表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而这种“不可名状的”、“未知的”难道不正是文本中的“空白”吗?

因此,在展现怪兽形象时,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或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甚至是未见其形体,先感其恐恶。

好莱坞怪兽电影通过文本中“空白”的“不确定性”,来唤起欣赏者积极主动地联想活动,并将他们自身的想象置入其中,从而在视听感受的“不确定性”与自身想象活动填补“空白”的完整性之间,深刻的感受到克苏鲁的“不可名状的恐惧”,从而唤起内心对未知的恐惧感,实现了自身与电影文本的交互活动,使得好莱坞怪兽电影的审美价值的得以实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7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