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张梅
芒种忙,麦上场,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芒种时节正是北方收麦之时。小麦是当今世界播种面积最大、分布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人类驯化小麦的时间,几乎与农业的起源同步。
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对小麦的野生祖先进行驯化。
曾经研究小麦演化历程的《西北农业学报》执行主编郭佰寿介绍,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在小亚细亚到伊朗的中东地区,栽培一粒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被最早驯化。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麦的起源地。普通小麦的出现晚于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据考证,历史上某一时期,当伊朗西部某地的栽培二粒小麦被带到粗山羊草分布的地区后,二者发生了自然杂交,其杂交种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后产生了普通小麦。
从禾本科的野草,到只结单粒种子的一粒小麦,再到田间广泛种植的小麦,普通小麦经历了不普通的进化。
在自然界中,人和几乎全部的高等动物,以及一半以上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二倍体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通常它们的来源不同,一套来自父方,一套来自母方。由二倍体的体细胞培育而来的植物,以及由只含一组染色体组的单倍体经过染色体数目加倍处理而来的植物也叫二倍体。
然而,普通小麦却有6套染色体,这6套染色体有3个来源,分成3组。不同的染色体意味着不同的种类,也就意味着现在六倍体普通小麦经过了3个物种的杂交。它们演化的过程可能是这样的:AA染色体组的野生一粒小麦与BB染色体组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产生了野生二粒小麦,其染色体组为AABB;野生二粒小麦被驯化为栽培二粒小麦,再与DD染色体组的粗山羊草自然杂交,才产生了普通小麦,其染色体组为AABBDD。
一经驯化,野生小麦就开始了传播之旅。小麦从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之后再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传播。考古显示,早在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小麦已经广泛种植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等地。小麦传入中国后,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继续向东传入朝鲜、日本。
“小麦不仅经过了漫长的自然杂交和自然选择,也经历了人为杂交和定向选择。研究小麦的发展历史,对人类更好地‘掌握’小麦意义重大。伴随着现代小麦遗传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工作者们仍然在研究它、探索它,希望能培育出更优质的小麦品种,为中国碗装中国粮贡献力量。”小麦育种专家、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张安静研究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