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

龟兹岩画开启龟兹文明历史的钥匙豫见人文

发布时间:2023/8/6 22:47:29   
北京荨麻疹治疗医院 http://m.39.net/pf/a_9159711.html

穿越时光,追溯历史的足迹,远古时期龟兹地区的人类在天山南麓繁衍生息,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人类早期的时代文化,为开启西域龟兹文明辉煌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生活在新疆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我们要了解祖先继承祖先敬畏祖先,深深地理解先祖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条件下,为子孙后代的延续和发展,和平相处、齐心协力和团结一致地与大自然抗争,竭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文明。

为探访龟兹地区曾留下的文物,7月23日,我们来到阿克苏博物馆,站在展厅电子屏幕前,看着那一幅幅远古时代人类铭刻的岩画,地区文物研究专家、历史研究专家和讲解员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未知而又神秘的世界……

01

龟兹岩画的追溯

人类的早期发展,没有独立的语言和文字,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诞生了简单的符号,这些符号就是古人刻在兽骨和岩石上的简单图案。如内地的甲骨文和各地的岩画等,这就是人类最早期形成的语言和文字。

岩画,是人类早期游牧民族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

阿克苏博物馆讲解员告诉我们,岩画属于不可移动的文物,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来展示,由于条件和设施的限制,如今展厅还没有专门向游客展示这部分的内容,要想了解龟兹地区人类最早的活动,我们必须要从岩画寻找人类的足迹,因为这就是人类最早期的文明记载。

目前,阿克苏地区总共发现9处岩画,分布在天山南麓库车、拜城、温宿县境内。岩画数量不多,但题材较为丰富,其中拜城县塔西阔坦岩刻为纵向排列的文字符号,较为少见;夏特热克山口岩画画面较长,刻画有动物、植物以及其他各种符号,内涵丰富。库车、温宿县发现的岩画以动物图案为主,大角羊的形象最多,也有骆驼、鹿等动物,有伫立的静态形象,也有奔跑、跳跃的动态形象,表现手法或写实或夸张。人物形象也是重要题材,主要是猎人弯弓射箭等图案,发现手掌纹图案。岩画技法上,主要采用敲凿、刻划、磨刻等多种方法。这些岩画的发现,对于揭示游牧文化内涵、探索山地居民信仰习俗具有重要价值。

据阿克苏文物局历史研究专家艾斯卡尔.阿巴斯介绍,南疆(包括阿克苏地区)的人类历史应该追溯到年左右,北疆稍微早点,中原地区更早,大约在一万多年前。从目前国内发现的岩画来看,大都是人类和动物的图案,最著名的贺兰山岩画也是如此,而南疆的天山岩画却有所不同,在拜城县却意外地发现了植物岩画,如经过人工驯化的农作物、葡萄、蔬菜和水果等,由此证明,当时龟兹地区的人类已是由游牧开始转为定居状态,后来形成半游牧半定居,再后来形成西域大大小小的诸多国家。

02

龟兹岩画表现人类最早的生存方式

温宿县(姑墨国)古代长期受龟兹统治,由于有水草丰美,早就有较为发达的狩猎业和畜牧业,它的北境位于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南坡,降水量丰富,牧草生长茂盛,气候凉爽,山区草场主要分布在北部天山海拔---米,自东到西公里的狭长地带,主要草类有狐草、苔草、志鹤草、米造草、火龙胆、禾草、党参、水草、针茅、蒲公英、三叶草等,种类繁多,质量优良,牲畜适口性好,加上山区森林丰富,畜禽繁多,自然地理条件优越,自远古起,就成为天山南部狩猎业和畜牧业发达地区。从而留存的岩画也较多,已发现的岩画有:该县境西北部区吐木秀克乡的阿尕衣那克柯塘岩画、台兰河源头塔格拉克牧场的沙拉克乌克赛岩画,东北部山区博孜墩乡小库孜巴依及博孜墩岩画。

艾斯卡尔.阿巴斯告诉我们,博孜墩乡和其它地方的岩画由于修路和雨水的冲刷等因素,目前保留下来的已经较少了,也只有博孜墩乡小库孜巴依的岩画还保留得比较完整。

博孜墩乡小库孜巴依的岩画位于温宿县城东北约95公里,是比较开阔的河谷地带,河岸台地上有一块洁白巨大的花岗岩砾石,半露出地面部分,长4.4米,宽3米,高1。6米,像骆驼一样躺卧着,四周凿刻有岩画。是一副狩猎图,图上清晰地可看到有众多的大头羊,还有马、牛、鹿、狗及三个猎人。被猎人射中的一只大头羊高30厘米,长33厘米;两个猎人身高40厘米,宽15厘米。整个岩画面显得十分匀称画面生动。三个猎人和一条狗组成一幅围猎的场面,看着一个猎人已射中一只北山羊;一个猎人的箭以对准了一只正在惊慌失措地奔逃的鹿;另一猎人正追赶着一只拼命奔逃的北山羊。其余正在奔逃中的羊,有的四腿飞驰向另一方向奔逃;有的四蹄腾空,回首寻找奔逃路线;骏马更是四腿腾空,不顾命的昂首飞驰;甚至连笨重的妞,也在竭尽全力前冲。整个画面显得没有一处不在动,没有一处不在作生命的挣扎,显出了原始社会猎人和各种兽类生活搏击的真实情景。

整个狩猎图,反映出古代温宿县天山中野兽繁多,特别是北山羊成群成群地游奔,众多的鹿奔驰在森林草原间,野马、野牛、野骆驼也随处可见,给当时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肉食。现在生息在这里的野生动物仍有黄羊、野鸡、野鸭、呱呱鸡、野兔、野猪、刺、狐狸、棕熊、北山羊、雪豹、马鹿等30多种。林茂草丰的生态环境就为这些野兽创造了生息活动的场所。

小库孜巴依岩画

另外从猎人的衣饰和弓箭看,这幅岩画应属新石器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因为所用弓箭还比较笨拙。在这幅岩画上的弓箭显得很大,箭射出去后还和北山羊连在一起,人需要用力拉才能把出箭来,可见和后来真正的箭还有所区别,因而这幅岩画反映的时代还是较原始的,并没有进入阶级社会。

这幅狩猎图的左面还有一匹野马,高19厘米,长60厘米,躯体较大,头较小,颈较短,正在四蹄腾空地奔驰。而在龟兹石窟壁画中也留存有这种马的形象。这种体大头小的马种至少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繁殖在温宿山区,古代龟兹地区的马种就是如此,龟兹壁画中的马匹形象正是龟兹原有马种的写实,同时温宿山区丰富的岩画证明龟兹地区人民早有高超的绘画技艺。

小库孜巴依的另一幅岩画上,是以石球为武器的行猎场面,狩猎者一人双脚分立,上身微倾,目视前方北山羊,双臂一前一后,好像是投掷姿态。右前方脚下凿刻有一颗滚圆的石球。在前方的一只北山羊脚下也凿刻有三颗石球。石球是比弓箭更为古老的一种狩猎工具,远在50万年前,已在我国蓝田人的遗址中出现。在新疆的出土文物中,也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石球,石质多为变质砂岩或隔壁砾石。一般石球约—克。后来,产生的带有绳索或木棒的石球投掷工具被称为“绊兽索”或者“飞石索”。据新疆考古资料测定,已知使用石球的最早年代,距今约年左右。

同一地点的一幅放牧图,图的中间是一顶圆形的毡房,凿刻着大大小小5个人,其中有一个是主妇,5个人都一起张着手在驱赶羊群。另有一条狗,正在亲热地吻着一只羊的头。整个画面显得非常恬静,不仅反映了勤劳的人民子啊黎明到来、旭日东升时刻,全家都在精心护理自己的畜群,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周围的环境和社会是和平安定的,显出人畜兴旺发达的景象。

小库孜巴依巨石的岩画上还凿刻着一些印记、符号,这些印记符号的存在,表明温宿地域的社会已进入氏族阶段,从而各地草场都为一定的氏族所占有,并凿刻上他们各自部落的印记,作为游牧境界的标志。这些印记是各游牧部落的重要文化创造。

“温宿县博孜墩乡小库孜巴依和库车县克孜利亚岩画,主要反映的古人狩猎的画面,而拜城县夏特热克山口岩画则表现的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图案有动物(北山羊)、植物花卉、“+”字形以及其他一些圆圈、弧线组合的图案符号等。这些都是龟兹地区古代人类最早期的活动特征,也是龟兹文明的发源地……”艾斯卡尔.阿巴斯说。

小库孜巴依岩画

03

龟兹岩画的历史意义

温宿县小库孜巴依岩画有“狩猎图”、“戏羊图”、“牧归图”,其中的“戏羊图”,画面上刻绘的是一个儿童向家养的山羊头掷雪球。羊腿下已有掷来的三个雪球,羊未逃避,也不理会。

当时,新疆大学历史系教授苏北海先生认为这是一幅狩猎图,他指出:“画面描绘的是以石球为武器行猎的场面。狩猎者双脚分立,上身微倾,双臂一前一后,作投掷姿态。其脚下地面上有通圆的石球一颗,给人以明显的启示。前面的大角羊腿部下面也凿刻有石球三颗”(见苏北海:《新疆岩画》页)。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幅戏羊图,指出画面上的圆状物是雪球而不是石球。并不会对羊造成伤害,引起羊的恐惧。此画表达的情趣进一步证实了以户为放养单位的阶级社会(张晓森:《博孜墩天山的岩画探讨》《新疆文物》年2期58页)。目前大都同意后者的看法。

关于小库孜巴依岩画的年代,苏北海先生曾认为距今约年左右,本土历史研究专家张晓森先生曾认为:此地“岩画出现的年代应不早于公元六世纪突厥汉国时期,由突厥民族所为,其下限则可能在公元九世纪回纥民族西迁之后,由回纥民族所刻”(张晓森:《博孜墩天山的岩画探讨》《新疆文物》年2期)。

探索龟兹地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如今这一课题仍是很多专家和学者感兴趣的历史研究,但这些依据都离不开龟兹岩画,毕竟龟兹岩画是代表龟兹地区人类最早的语言和文字。

对于一直致力于研究龟兹历史的艾斯卡尔.阿巴斯来说,他认为龟兹岩画的意义主要是反映当时人类没有文字记载情况下的社会形态和生活状况,再次是反映了古人的崇拜,比如崇拜太阳、阳刚的性等,再者就是带来古老的美学因素,为中世纪文明奠定基础。

“我们从这些岩画中的植物里发现了农业文明的气息,人类由游牧走向定居,说明了男性父系社会的到来,随之出现了统治、首领和阶级,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随着社会自然分工,女性参与辅助,更是证明了母系走向父系社会,也由纯牧业走向了农牧并存的社会状态,龟兹地区人类的发展和龟兹文明的延续,在这些岩画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龟兹岩画,可以说是开启了龟兹文明的发展……”艾斯卡尔.阿巴斯客观地说。

小库孜巴依岩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4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