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羊 >> 山羊的繁衍 >> 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简报
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简报
《文物》年01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晋源区文物旅游局
年7月9日,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的村民在修整村南边的一条土路时,在距路面十几厘米深处触到一坚硬而且巨大的石板,顺着石板四缘挖开,发现用砖砌成的四道墙壁,村民辨出这是一个墓顶已被破坏的砖室墓,立即将此发现报告晋源区文物旅游局。晋源区文物旅游局领导闻讯赶到现场,组织人员进行保护并将此事上报省、市有关部门。省文物局组织了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考古研究所与晋源区文物旅游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墓葬进行清理,证实这是隋代虞弘夫妇合葬墓(图一)。现将清理结果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隋代虞弘墓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村南一条东西向的土路上,路宽4米,路北边紧邻村民宅院,路南为农耕地,向东十几米,与一条南北向的路交接,向西一直通向悬瓮山。距该墓西南米,原为北齐东安王娄叡墓,该墓已于年发掘小。墓葬所在的王郭村是一个有人的大村,海拔高度多米,坐落在太原盆地西北部分,位于东经°25.6,,北纬37。。现今村庄的位置,北距晋祠镇约3公里,距唐代晋阳城的南墙遗址约5公里,距太原市约25公里;向东近3公里,就是由北向南蜿蜓流去的汾河;村西3公里,即为悬瓮山脚下的青阳河和牛家口;村南基本上是平原。地势是西高东低。由于历史上多年山水的流漫以及汾河的涨落,这里的地层除上面一层厚约50厘米的地表耕土外,下面均为含沙量多、色呈灰黑色的泥沙土。虞弘墓就建在这种泥沙土中。
二墓葬形制
虞弘墓为单室砖墓,墓顶已毁,从墓室底部和石椁顶部均有唐“开元通宝”和唐后期白瓷圈足碗几方面看,该墓可能早在唐末已被盗扰。
墓葬坐东北向西南,方向度。
现存墓葬由墓道、甬道、墓门、墓室几部分组成。总长13.65米。
墓道残存长度为8.5米,最深处距现地表为2.6米,浅处在耕土层和淤沙土层下,距现地表约0.5米。墓道呈缓坡状,北低南高,坡度为15。。墓道底部宽2、上部宽2.15米。
甬道为砖砌,宽0.8、长1.25米,顶部已毁,两侧残砖墙最高1.4,最低处仅0.28米。砖墙厚0.34米,砌法为三顺一丁,顺砖为四组,丁砖三组。
墓门和甬道同宽,几年前在墓门上方挖沟铺设引水管道时,将墓室南壁和甬道严重破坏,仅在底部残存遗迹。
墓室平面呈弧边方形。砖壁东西弧边中部内长为3.9、弧边两头东西内长3.66米;南北中部内长3.8、两端南北内长3.55米。墓砖壁厚0.34、残高最高1.73米,比墓室中部摆放的石椁顶部还低27厘米。砖壁略带弧形,砌法也是三顺一丁,共四组。顺砖皆错缝,分横顺和长顺两种,现存墓壁底层一组为长顺,以上均为横顺,最上一层横顺砖外高内低,表明已开始起券顶。丁砖全为横放。墓砖壁表面无灰泥,1.65米以上已完全被毁。墓室地面无铺地砖,仅在四周墓壁下用砖平铺一层,呈方形框,以作为砖壁基础,弧形砖壁就砌在这方形砖基上,随着墓壁弧度向外展开砖基逐渐露出。在砖基中部,基边与墓壁距离为10~13厘米。除此墙基砖外,墓室其他部分地面仍为取平的黄褐色原生土(图二)。
三葬具
葬具仅存一汉白玉石椁巳安放在墓室中部偏北处。从石椁顶部外缘测量,东边距墓室东壁36、南边距墓室南壁75、西边距墓室西壁36.5、北边距墓室北壁42厘米。
该石椁外观呈仿木构三开间、歇山顶式殿堂建筑,由长扁方体底座、中部墙板和歇山顶三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由数块或十几块汉白玉石组成(图三、四)。
石椁顶部由3块汉白玉石组成,总长、宽、高51厘米;
石椁中部由9块高96、厚12.5、宽47~.5厘米的汉白玉石板构成,经测量,石椁中部总长为、宽、高96厘米;
石椁下部是底座,底座先用前、后、左、右4块汉白玉石板组成框架,上架两根汉白玉石梁,梁上又铺6块汉白玉石板,组成底座面。底座下四周又各有2个石狮头座垫。底座连座垫总高57、长、宽厘米。
从底座垫下到椁顶賠尾上部,全高2.17米。
在墓室出土2根完整的八棱柱和3根残八棱柱,4根为雕绘(图六),1根仅有彩绘,花纹相同。另发现5个正好安放八棱柱的覆莲柱础,覆莲花瓣有8瓣和16瓣之别。柱高~、柱础高15-16厘米。
清理椁内淤土和墓室淤土时,不见棺木遗痕和任何木器遗痕,也不见棺钉,再加上此墓早年被盗和破坏,人骨散见于椁内、墓室和椁座盖板下,似乎没有用棺。人骨经鉴定为两
四随葬品
出土随葬品除上述石椁及八棱汉白玉石柱外、还出土墓主人虞弘及夫人墓志、石质人物俑、残陶俑、白瓷碗、人骨、石灯台、铜币等随葬品,共80余件。残陶俑有马及其他家畜、家禽等,破碎严重,难以拼复。石灯台及灯盏为汉白玉所制,灯台上雕绘花纹,灯盏已残。白瓷碗为空圈足,开元通宝钱币数枚,均为唐晚期之物,疑为唐代人在墓破坏后所弃。保存较多且能修复的有石质人物俑和墓志。
人物俑分汉白玉和砂石两种石质,共16件,可分侍从俑、伎乐俑和拄剑俑三种类型。
(一)侍从俑
皆为砂石,青灰色,无彩绘,共4件。为二男二女,男俑为胡人形象,一个完整,一个头部残。完整者编号为YM:35,戴尖圆毡帽,着窄袖长袍,腰系一带,两侧吊系有小刀,囊袋等7件物事,怀抱一鸭嘴形单耳瓶,立于一块方石板上,通高68厘米(图五:1;图七)。
女俑2件,其中IM:23梳双髻,着交领窄袖长裙,外罩圆领衫,双手在胸前捧一巾,也立于一块方石板上,通高65.5厘米(图五:2;图八)。
(二)伎乐俑均系汉白玉加彩绘,共10件。有的完整,有的残,俑下皆带一较长的圆锥形樺头。另在墓室底部出土6个八瓣覆莲座,平面呈下方上圆,与莲花柱础相似,但上部无平面,卯眼也为圆锥形,正好插放伎乐俑,可知伎乐俑原本是插在莲花座上的,类似足踏莲花俑仅见于隋张盛墓m。伎乐俑有男有女,皆汉人形象。
男俑如YM:12,高55厘米,戴黑色樸头,面颊丰满,双目微垂,面带微笑,身着浅褐色圆领窄袖袍,腰系黑带,左手握一曲颈琵琶颈处,右手正在弹拨(图五:3;图九)。
女俑如YM:61,高50厘米,头梳双髻,弯眉细目,神态恭谨,身着圆领窄袖长裙,腰系红色长带,双手在身前握一排箫(图五:4;图一O)。
(三)拄剑文吏俑
共2件,汉白玉石质,均残,一件缺首,一件无足。有首者头戴小冠,黑眉红唇,身着交领宽袖红色长袍,两手于胸腹间相交,握一长剑,剑直竖于身前(图五:5;图一一)。缺首者服饰姿式与前者相同,下部完整,足下为一圆锥体长棒,可知也是立于莲花座上。
(四)墓志
在墓室底部清理出两方墓志,一方位于石椁前方,为墓男主人虞弘墓志,一方位于石椁右侧,为虞弘夫人墓志。均是细砂石质,有盖有志。虞弘墓志盖完整无缺,为壺斗形,长、宽均约73、厚约8厘米,四周带杀,志盖顶中部先阳刻岀九个边长约11厘米的方格,再由左至右,由上至下,阳刻“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九个篆字。四杀上阳刻忍冬和带叶莲花的花饰,盖侧四边另有细线刻的蔓草纹饰(图一二)。
虞弘墓志长、宽均约73、厚7.5厘米,右下缺一角。志面上先阴刻小方格,每格内阴刻一字。共25行,行26字。除右下角缺25字外,还存字个(包括左边上部残缺严重的铭文)。分志与铭两部分,志文基本为隶书,铭文为楷书,志文由右至左竖写。据墓志,男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鱼国尉纥麟城人o曾奉茹茹国王之命,出使波斯、吐谷浑和安息、月支等国故地,后出使北齐,随后便在北齐、北周和隋为官,在北周曾一度任“检校萨保府”(图一三)
五石椁雕绘内容
石椁四周内外皆为雕绘,由五十多个单体图案组合而成,图案内容丰富,具体有宴饮图、乐舞图、射猎图、家居图、行旅图等。其中狩猎图中,多为骑马、骑象、骑骆驼搏杀狮子者,人狮搏斗的场面甚为激烈。图中人物皆深目高鼻黑发,人种属于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团。图中的人物服饰、器皿、乐器、舞蹈以及花草树木等,均源于波斯与中亚诸国,典型的有带绶鸟、带绶马、“胡腾舞”和带端为扇形的飘带及长帔等,波斯、中亚文化色彩非常浓厚突出。有些画面和袄教有关,对研究丝绸之路与古代东西文化交流也有极重要的意义。
分析雕绘内容,大略分为三部分。
(一)第一部分由前壁外部左,右两块画面(此两石内侧没有雕绘)和椁内右、后、左三壁的画面组成,共9块,该部分画面大,每块均由上大下小两个画面组成,皆为浮雕加彩绘,应为整个石椁的主要画面。现将9块画面分别介绍如下(图一四)。
1.这块画面位于石椁前壁左方,高96、宽69厘米,四周浮雕着一圈肥叶忍冬纹花边,忍冬纹蔓枝呈连续横倒的S形,枝上等距离刻有一组组较肥短的忍冬纹叶,每组或三个叶瓣,或四个一组,或红色,或绿色,似乎还有黄色(这些都是程式化的花纹,以下各画面都有,将省略不述)。忍冬花边内,画面又分两部分,上部约占三分之二,呈方形;下部约为三分之一,呈长方形。
上部画面下方,浮雕一人牵一骏马,牵马者为年青男性,鼻子又高又尖,双眼凹入,身袭圆领窄袖红色长袍,领口有宽缘,长袍下至小腿中部。袍在身体前右侧开衩,足蹬一双白色高筒皮靴。
牵马者对面为一红色骏马,鞍轉俱全,络头带、攀胸带、鞭带等为金色,马额上佩一当卢,头下络头带上饰有红缨,輙带上饰桃形金叶,轄和障泥为花色金边。最富特征的是,一不见马蹬⑶,二是马尾中部用丝带扎成蝴蝶花结,花结下,马尾分为两叉。
马左侧后立有三人,均为男性,深目高鼻,身着圆领窄袖长袍。
在画面中还有两条犬和两只鸟,两鸟一大一小,大鸟有头光,脖颈系一条向后飘扬的彩带,似为一只孔雀。孔雀右是一只绿色小鸟,正在衔一条葡萄枝蔓。
大图案下还有一个小图案,雕绘着一匹奔驰的有翼神马,马的后部变形为鱼身鱼尾(图一五)。
2.第二块椁壁图案位于椁内东壁南部,高96、宽58厘米,画面上部占三分之二强,呈竖长方形;下部为三分之一弱,呈横长方形。
在上部大图案中,最下方是忍冬藤蔓和花卉,上是一精雕细刻的六角台座,上有勾栏,栏内从左至右并列三人,手臂相接,蹲腿曲膝,作舞蹈状。三人均为男性,体态肥腴,深目高鼻,短发披肩。
在台座下右侧有二人,男性,一左一右,左边一人多半身掩在台座后,右边人双手在胸前抱一敞口圈足大坛。
大图案下还有一个小图案,雕绘一雄狮与神马搏斗图(图一六)。
3.第三块椁壁图案位于东壁北部,图案高约96、宽约47.5厘米,画面上部占约四分之三,呈竖长方形;下部约为四分之一,呈横长方形。
上部图案四角为忍冬叶蔓或小花,中部为一人骑驼射杀狮子的场面。该人有头光,后飘着三条彩带,短发,深目高鼻。身穿一件前开口长袍,袍外上套一件红色圆领半袖衫,袖口有双层花边,下部也有花边。颈上佩宽边项圈,腰部系革带,带上有饰物。下身穿紧腿裤和软鞋。该人跪骑在骆驼背上,左手平举,撑着一张大弯弓,弓梢处系有丝带,右手扯满弓弦,与肩同高,上身稍倾,浑身之力聚于两臂,将弓拉成半月,头侧左方,注视着左方扑上来的一头红色雄狮,引弦待射。骆驼配合着主人与另一头狮子搏斗,咬住那头狮子的腰脊。
大图案下的小横长形框内,绘着另一图案。一个有头光、深目高鼻、带有耳环的人侧身坐在一个又大又厚、镶有花边的圆垫上,右手握一角形器送向嘴边。该角形器略有弯度,大口朝上,小口朝下,似为来通、角杯之类的饮器(图一七)。
4.第四块椁壁图案位于后壁东部,图案高约96、宽约66厘米,画面上部占约四分之三,呈竖长方形;下部约为四分之一,呈横长方形。
上部图案是骑驼猎狮图。一头高大雄健的单峰骆驼昂首挺胸,由左向右疾奔,背上负一骑者。骑者仅可见背侧,深目高鼻,黑色的突厥式长发,穿一件半臂衫,下为紧身裤和软靴,扭身向后俯看,左肩低,右肩高,左手握一张大弓,手腕处戴着珠饰,弓上端系一丝带,右手扯紧弓弦,箭头对着驼后一头雌狮之口,引弓欲射。在骆驼前方还有一头雄狮,直立而起,从正面拦扑骆驼,前爪一上一下抓入骆驼脖颈内,并且张口咬住脖颈。驼下还有一犬,冲向雄狮。
在图案上部,雕绘着两只飞鸟和两朵祥云。大图案下的小图案,花草中部雕一只奔跑的鹿(图一八、二四)。
5.第五块椁壁图案位于后壁居中部位,高96、宽.15厘米,,雕绘画面正对着椁门,是所有图案中面积最大、人物最多的一幅图案。画面上部占约三分之二强,下部约为三分之一,均呈横长方形。
上部图案构图复杂,人物众多,从上至下排列,呈现出一个较大的场面。画面上部两角,雕绘着葡萄叶蔓和成串的葡萄。在叶蔓之间,还有三只鸟。图案中部是一大毡帐的后半部,中间高,两面低,呈坡状斜下,至图案左右两边。在斜顶和两边毡帐立柱中,布满成串椭圆形的联珠纹饰。通过这种剖面雕绘法,既显示了毡帐外形,又展示了帐内的空间。在帐内空间靠后正中,是一亭台式的小建筑,亭为尖顶,双层翘檐,檐中是相连的联珠纹饰。檐下有两根立柱,柱间也饰联珠。柱下是一向前伸出的平台(床?),高约30厘米,上部有边,边上也饰联珠。亭檐前垂有很短的花边幔幢和长流苏之类的饰物。
在亭前平台上,坐着一男一女,似为夫妻。男者头戴冠,冠后有两条长达臂肘的飘带。深目高鼻,右手端着一只多曲碗,举于胸前。目光温和地平视着对面的女子。女子面对着他,曲腿坐于平台上,头戴花冠,身着半臂裙装,左手放于左膝,右手前伸,举一高足杯,陪男子饮酒。在男女二人中间,有一盛满食物的大盘。在二人后侧,各有两名男女侍者,两两相对。
在主人和侍者前面,还有很大场地,场地上,有六名男乐者,分左右跪坐于两侧,乐者之间还有一大片空地,有一男子正在中央跳着“胡腾舞”叫组成一个欢乐祥和的宴乐场面。
在大图案下的小图案中,表现的则是一个人狮搏斗的场面,二狮已分别将两个搏斗者的头部咬入口中。整个画面惊心动魄,甚为惨烈(图一九、二五)。
6.第六块椁壁图案位于后壁西部,高96、宽49厘米,画面上部占约四分之三,呈竖长方形;下部约为四分之一,呈横长方形。
上部大图案中部为一人乘象杀狮的场面。该人有头光,后飘着两条彩带,带端有三个圆形饰物。头戴花冠,波状长发披在肩后,深目高鼻,胡须浓密,带有耳饰。身穿一件长袍,外套一件红色圆领半袖衫,领口有边,袖口有双层花边,腰部系着革带,带上有圆片形饰物。下身穿一条紧腿裤,膝下部分另有一宽肥的花边护腿,不知其名,与波斯萨珊王沙普尔一世所着相似,也与日本所藏一件公元6~7世纪的萨珊王朝猎鸵纹银盘上所绘王子穿的护腿相似[7),足蹬一双软鞋。他两手各握一把长剑,两剑之首为圆环形,无剑格,剑身细长,左手之剑是剑尖朝下,立在身后,挡住一头从身后扑上的雄狮;右手之剑高举过头,扭身回首,奋力向该狮劈去。该狮正从后方张着大口扑上来。所乘之象形体高大,长鼻高卷,护在主人背后,迎击前面上方袭来的一头狮子。
大图案之下是个横长方形小图案。雕绘一只鸽子,向右侧立,羽毛丰满,脖上系一条丝带,带端向后飘去。(图二〇、二六)。
7.第七块椁壁图案位于西壁北部,高96、宽55.2厘米,画面上部约占四分之三,呈竖长方形;下部约为四分之一,呈横长方形。
上部大图案中雕绘着三人一马在行途中驻足饮食之情景。马为深红色高头大马,神骏异常。马背上坐一人,气宇轩昂,头戴镶有宝珠的红色王冠,有头光,冠下飘起两根丝带。他深目高鼻,多须髯,眉须皆为黑色,修剪的极其讲究,呈大三角形拖至胸前,黑色长发梳成波形状,拖在肩后。身穿红色圆领长袍半臂衫,下着白色紧腿长裤和软靴。他安然坐于马背上,两腿弯曲,左手自然下垂,左手端一碗举于面前,作欲饮状。
马前站一年青随从,面对主人,双手端一盘,盘内盛满果实,高举着进献给主人。马后内侧还有一个年青随从,也有头光,深目高鼻,黑色短发,装束同于前者。他立于一侧,注视着二人,右手放于腹前,左手平伸在胸,在手心内,也放着一个果实。
在马前下方,有条白色猎犬,在主人头顶,有只颈系丝带的吉祥鸟向右飞翔。
在大图案下的小图案内,雕绘看一只白色带黑斑的山羊,面朝左方,双耳平伸,脖中系一带,看着前方的小花,缓步向小花走去(图二一、二七)。
8.第八块椁壁图案位于西壁南部,高96、宽52厘米,画面上部约占四分之三,呈竖长方形;下部约为四分之一,呈横长方形。
上部大图案表现的是主仆三人休息的场面。主人在左,二仆在右。主人有头光,戴冠,身穿窄袖长袍,坐在一个红色束腰座上,右手握一白色高足大口杯,杯口呈波浪形状。在他面前有一年青仆人,单腿跪地。双手捧一装满果实的果盘,献给主人。在他身后,还立着一年青仆人,两手于胸前抱一琵琶,左手握着琵琶颈部,手指按弦,右手握一红色条形拨头在弦上拨弄叫正在为主人奏乐。
下部小图案内容简单,左、右两侧和下边,雕绘有少许红色的花草叶蔓,中部突出雕绘了一只飞跑着的白色大角鹿(图二二、四O)
9.第九块椁壁图案位于前壁右方,高96、宽70.5厘米,画面上部约占三分之二,呈方形;下部约为三分之一,呈横长方形
上部图案下方两角雕绘着少许花草,中间雕一人骑一马,马上坐一人,头戴冠,这种冠酷似某些菩萨和波斯王日月冠问。最醒目的是,此入有很大的头光,在冠后还飘着两条前窄后宽的飘带(或称科丝蒂)UW,穿一件圆领窄袖长袍,长袍下至膝部,足登白色高筒长靴。靴尖朝下,不见马蹬。马后立着一位侍从,手举华盖。马前不远处还立有一人,神态恭谨,双手举于胸前,捧一小盘,盘内放一果实。
大图案下还有个长方形小图案,左边是红色忍冬叶和小花朵,中部为牛狮搏斗图(图二三、二八)。
(二)第二部分由石椁外壁右、后、左的画面组成,均为绘画,共7块,每块绘1人,虽然画面亦大,但内容简单,主要为墨线勾边,内填白黑二色,有男有女,有立有跪,皆无头光,神态恭谨,似为侍者。今先介绍其中一幅。
1.该椁壁图案位于东壁外南部,图案高约96、宽约72厘米。
该图案左右边缘为墨线绘的花草叶蔓,中部绘一人跪坐于小毡毯上。毯为方形,白色,四周绘有黑边。毯上跪坐之人黑色短发,深目高鼻,浓黑眉毛,大胡须,耳下垂耳环。身穿白色圆领窄袖袍,外罩白色半臂衫,腰系黑色革带,下身着白色裤,足蹬黑色短靴。他双膝跪地,臀部坐于足跟,两手端盘举于胸前,盘内似盛一只煮熟的家禽(图二九、三O)。
(三)第三部分由椁座外部的画面组成,画面众多,或雕或绘,内容复杂。画面最小,位于椁座,应是附属部分,但有的内容也很重要,共29幅。我们介绍几幅。
1.该画面雕绘于椁座前壁上排左数第4个壁龛内,先浮雕,再在浮雕上施彩。龛门之间有柱隔开。各龛门两侧为束莲柱,柱下有一红色覆莲柱础,柱为白色圆柱,中有一束莲,莲为红色,束回部位为金色,柱上端又有一红色覆莲,柱头为金色桃形,上附一只向内回首的红色凤鸟,门楣为白红黄三色的拱尖形门楣。这种形式的龛门常见于响堂山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及晋东南一些石窟。
龛内雕绘两人,左一人白色头光,黑色齐耳剪发,深目高鼻,头后有三条红白二色呈横纹状的飘带,左二右一。身着白地红花鸡心领窄袖长袍,鸡心领为白色,袍下摆在身前右侧开叉,双袖为红色,袖口有金边。腰系一白色革带,穿白色长裤,足登一双黑色长筒靴。肩披一红白二色的曳地长帔,帔端为火焰形。他的头略向右侧,双手握一横笛,正放在咀边吹奏。
右一人侧左而立,白色头光,黑色齐耳剪发,眉毛浅淡,深目高鼻,头微低,头后有两条红白二色呈竖纹状的飘带。身着圆领窄袖长袍,上为红色地白花,下为白地红花,下摆在身前右侧开叉,下沿还有绿花,领缘和袖口均为白色。腰系一白色革带,穿白色长裤,足蹬一双黑色长筒靴。肩披一红白二色,帔端为火焰形的曳地长帔。胸前斜挂一束腰鼓,两腿稍叉站立,两手一上一下,配合着笛曲敲击着鼓面(图三三)。
2.该画面雕绘于椁座前壁下排正中。
画面中部,是一个灯台形火坛,中心柱较细,底座和火盆较粗,火坛上部呈三层仰莲形,上有熊熊火焰。在其左右两边,有两个人首鹰身的人相对而立,上半身为人身,均戴一冠,黑色长发呈波形披在头后,深目高鼻,浓眉大眼,须髯浓密,头后有两条红白二色的飘带,向后翻飞。身着红色圆领半臂衫,半臂袖口处有花边,肩披一轻柔的火焰形长帔,经过肩臂,飘卷于身后。腰系一软带,软带在腹前打结,然后垂地,带端也为火焰形状。下半身为鹰身,有鹰翅,鹰尾、鹰腿爪。两人均是上身倾向火坛,手戴手套,一手捂嘴,一手伸出,抬着火坛一侧。这种形式在世界各地拜火教图像和波斯银币图案中常见,夏如先生在研究中国发现的波斯银币图像时即指出“银币上的祭坛底座有二级,中心柱较细,有打三角结的条带在柱的两侧,带的末端向下飘扬。坛的上部三层,逐层外伸扩大,最上层有横置联珠一列或二列。再上为上升的火焰”。认为这是典型的袄教礼仪的象征m(图三一、三六)。
3.画面雕绘于椁座前壁下排左数第1个壶门内。
壶门内雕绘二人,左一人有头光,头顶稍秃,黑色长发呈波形披在头后,深目高鼻,浓眉大眼,须髯浓密,头后有两条红白二色的飘带,向后翻飞。身着红色圆领窄袖长袍,领缘较宽,为白色,腰系一白色革带,带外表饰一连串彼此相接的圆饰物,足蹬一双黑色长筒靴。他坐在一个红色束腰座上,左腿架在右腿之上,右臂垂于体侧,左手握一长管形、头稍粗朝上、尾稍细的器物放于唇边,似在吹奏。
右一人与他相对而坐,白色头光,头戴一武士冠,冠下露黑色长发,呈波纹状梳在头后,深目高鼻,须髯浓密。头后有两条红白二色的飘带,向后翻飞。身着白色圆领窄袖长袍,袖为红色,腰系一黑色革带,穿红色长裤,足登一双黑色长筒靴。肩披一红白二色,帔端为火焰形的曳地长帔。他也坐在一个红色束腰座上,右腿架在左腿之上,左臂曲抬于胸侧,右手端着一浅底酒碗,举于脸前,头微仰,目视着左面之人,似边饮酒,边欣赏音乐。在二人之间,摆着一个单把黑色大酒壶(图三二、三七)。
4.该画面为绘画,绘于椁座后壁上排左起第3个壁龛内。
龛内绘一幅舞蹈图,画左绘一人站在一旁,有绿色头光,黑色短发,深目高鼻,头后有两条红白绿三色的飘带,带端缀黄色饰物,穿一件红地白花的圆领窄袖长袍,下摆为白色和绿色宽边。腰系白色革带,足蹬一双黑色长筒靴。他面右而立,双手端一盛满红绿果实的圆盘,全神贯注地观赏着右面的舞蹈。
右面舞蹈者为一中年男性,身材魁梧健壮,头后有绿色光轮,黑色短发,深目高鼻,胡须浓密散乱。头后侧有一红一白两条飘带,带端缀两颗黄色珠饰。颈戴黄色项圈,圈下带四个圆形饰件。裸上身,手腕处戴一手镯,手镯上满是小铃之类的圆形饰物。肩披一红绿二色的曳地长帔,长帔绕着赤膊随着身体旋转而上下飞卷,帔端为尖头形状。下身着肥松的红色短裤,腰系一条褐、黄、红、绿四色呈横纹状的长圆头软带,软带在腹前打结,在腿中飘下又随着舞蹈摆动。赤着小腿,腿部弯曲,右足踏地,左足抬起,两手右上左下,左手似执一物,正在一块黄色小圆地毯上忘情地跳着“胡腾舞”。在其右有一株小花(图三八)。
5.画面雕绘于椁座右壁上排左数第3个壁龛内。
龛内为一猎鹿图,一猎者骑一马由右向左奔驰,猎者有白色黄边的头光,黑色齐耳短发,浓眉如漆,深目高鼻,八字胡须,穿一件土黄色圆领窄袖长袍,双袖口和半臂处有金边,袍下缘为绿色,绿色之上有金边。颈戴金色项圈,圈下带方菱形金饰件。腰系一条金色革带,带后侧也有方菱形金饰件。足蹬一双黑色长筒靴。他骑在马上,上身微倾,头向前方,双腿弯曲夹住马背,双脚朝后,左手持一张黄色大弓,右手扯弦,弦为黑色,朝马前一头奔鹿射去。
坐骑为土黄色骏马,鬃毛、马蹄、马尾等为金色。络头、缰绳、瞅、鞘带等均为黑色,攀胸为金色,轄与障泥为白色,饰有金色花边。不见马蹬。马尾较短,中间有一金丝带扎的花结,花结后之马尾隐于龛柱之后。马的速度很快,已与鹿首尾相接。马前有一奔鹿,鹿角、脖下、腹下为黄色,尾为金色,头,背、腿皆为红色。侧头看着追近的猎人,惊恐万分,扬首狂奔。马侧后还有条红白色的猎狗,正疾追上来(封面;图三四、三九)。
六结语
1.墓葬的年代
该墓葬由于有墓主及其夫人的墓志出土,年代比较清楚,墓志记载虞弘下葬于隋开皇十二年(年);由于其夫人墓志残缺,对其埋葬年代仍需考订。志文中有关她卒年及埋葬时间记载不完整,文为“有□□开皇十七年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八年十一月□七日穿于”,据该段残文看,她似卒于隋开皇十七年(年)而下葬于“八年”,由于在隋开皇十七年与“八年”之间有10字脱文,故这个“八年”不知是哪个年号下的“八年”。与开皇十七年相近的“八年”有开皇十八年(年)、隋大业八年(年),据她卒于开皇十七年分析,她与其丈夫合葬时间最有可能是开皇十八年。
2.墓主的身份
据墓志,墓主虞弘为鱼国人,为北魏领民酋长之孙,茹茹莫贺去汾之子,自十三岁起,任茹茹国莫贺弗,出使波斯、吐谷浑等国,后转莫缘,出使北齐。又在北齐、北周和隋三个朝代任过官职,历任直突都督、轻车将军、直斋都督、直荡都督、使持节、都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射声校尉、假仪同三司、游击将军、使持节、仪同大将军、仪同三司等职,封爵广兴县开国伯,食邑六百户。在北周还曾“检校萨宝府”,职掌来华外国人事务。临终为隋仪同三司,“敕领左帐内,镇押并部”,是一个经历和身份均比较特殊又受到皇帝宠信的官员。
3.图案的内容与墓主的关系
图案内容比较复杂,人物皆深目高鼻,有的还有浓密的须髯,表现的种种生活景象,均体现了西域文化风情。按古代风俗习惯,棺椁所绘图像,应主要是墓主生前生活、信仰及本民族人文环境的反映,图像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应是墓主本民族的人物造型,这些内容的图案和他及本民族的信仰有关。另据图案看,墓主坐于帐幕之中,且骑马射猎的画面比例较大,可以推测他所属的可能是一个游牧民族。
4.鱼国地望
墓志自叙虞弘为“鱼国尉纟乞鳞城人”。志文又追叙其先“派枝西域”,说明鱼国曾在西域发展。据石椁图案中人物看,无论侍者、射猎奏乐者还是宴饮者,皆深目、高鼻、黑发,多须髯,均为西域人种,与志文“派枝西域”也相吻合,亦可作为鱼国曾处西域的证据。阳关、玉门关外以西包括波斯(今伊朗)均属西域,地域广阔,鱼国究竟在什么位置?这也是应讨论的问题。《汉书西域传》云:“自宛(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北史西域传于闻国传》:“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深目高鼻,惟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两书记载不一,然以两书年代相隔数百年,其间西域人种流动范围发生某些变化,还是合乎情理的。《北史》记载在后,所记与墓志年代接近,以此书记载与石椁图像人物相对照,进而推析鱼国地望,可知鱼国原位于高昌以西。再以石椁图像人物所着服饰与今出土西域诸国人物服饰资料相对照,就人物多饰长帔、飘带观察,与中亚、波斯所见图像中人物更为接近;再就图像中火坛观察,也与所见中亚和西亚波斯银币中火坛相仿。志文又记述,在北周时,虞弘一度“检校萨宝府”,翻检北朝至隋唐任萨宝府职官者的资历,发现均来自中亚康、米、何、史、安诸国,虽然“检校萨宝府”和直接任萨宝一职者有区别,但也至少应由熟悉这方面事务的人来担任。由此几方面进一步推析鱼国地望,可判断鱼国原位于中亚。人种学方面的鉴定,也支持了这一结论。
志文又记虞弘祖父“□口奴栖”曾任“鱼国领民酋长”,领民酋长是北魏为北方附属游牧民族设的官职虞弘祖父既任鱼国领民酋长,说明至晚在那时,鱼国可能已向东发展,且与北魏有了关系。志文又云,虞弘父亲虞君陀曾任茹茹莫何去汾。又表明随着柔然势力的扩张,至晚在虞君陀时,鱼国又成了柔然的附庸国。根据墓志这几条线索似可推测,鱼国后来一度在北魏和柔然的交叉势力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鱼国可能是一个游牧国家,对游牧国家而言,定居是相对的,迁徙是必然的。尤其是其成员,也存在外流的可能。如根据《隋书虞庆则传》、《唐书鱼俱罗传》、《元和郡县图志》和《元和姓纂》,已知在今宁夏灵武和关中栋阳、下都等地,都曾寓居有鱼姓胡人。据敦煌文书《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唐代前期并州“□阳郡三姓:仪、景、鱼。”结合虞弘一族,说明并州也有不少鱼姓胡人。这些人可能都与鱼国有渊源关系,也能说明一些鱼国人外流分布的问题。至于鱼国是否真如志文所述,与高阳、虞舜等部落有渊源关系,因两者相距年代过远,容待另文再议。
发掘者:宁立新张庆捷张兴民李爱国田进民畅红霞常一民李爱民
执笔:张庆捷畅红霞张兴民李爱国
绘图摄影:畅红霞李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