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羊 >> 山羊的繁衍 >> 靖远吴家川岩画,在石门乡庙山山双龙乡永
在靖远县境内,近几年在石门乡庙山山、双龙乡永和村、城关乡红嘴子村(隔黄河不远即为吴家川一带)连续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其上有红黑二色的大量彩陶。经专家考证,认为是甘肃仰韶文化半山类型和马家密类型文化遗存。这些遗存的发现,与岩画的存在有一定历史关系。吴家川与刘家川一带土地辽阔肥沃,为今刘家川电灌区。岩画就在黄河北岸吴家川包兰公路的东北,稀土公司福利区附近陈家沟山岩之上。
周围山峦起伏,形成个小盆地,岩画在盆地中红砂岩削壁上。由于风吹雨淋,多变成黑褐色。但崖面平整,为自然变化分裂而成,无人工砍凿痕迹岩画在盆地正北面,中间有一岩石突出分东西两壁,是吴家川一个姓陈的农民在这一带放牧时偶然发现的。甘肃省博物馆的张宝玺同志曾写过一篇《甘肃省靖远县吴家川发现岩画》的文章,发表在年的第三期《文物》上。西壁:高1.3米,宽2.6米。
壁上绘刻的是马一样的动物,上面骑着人。正在奔驰者共八人。好象在狩猎,又象在交锋。每个人头上都有三个突出的角状物,可能是角髻辨。边缘有一鹿特大,还有小鹿、羊、狗等。骑马人的头上还画有一圆圈。下部犹存乘马人、人在枝权上的残痕等。中裂一缝,其上绘制有大角羊、狗等,尚为完整。东壁:高2米,宽4.9米,左侧以石羊、鹿等动物为主。其中一只身躯高大的鹿类似今天的马鹿。
羊有大角羊和无角羊两种,大角羊与现在的石羊相似,无角羊与绵羊差不多。有一只羊的角上,还蹲着一只小鸟。右侧画着一些粗矿的线条和符号,不知为何物。吴家川岩画的内容、技法和嘉峪关黑山石刻相近似,很可能是我国西北地区古代游牧民族之文化遗存,对研究甘肃古代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寺儿湾石窟寺儿湾石窟位于靖远县城西南,离城约二十公里的红罗山口。在石窟的前面,建有砖木楼阁,系清康熙十二年增修的,名红罗寺。因为有一寺一湾,相沿称之为寺儿湾。这里的六个石窟,是唐代中晚期开凿的。有五窟毁于炸山取石,保存完好的仅红罗寺洞窟一处,现存石雕及石胎泥塑造像六十二尊。其楼阁为砖券拱结构,门前左方有残碑一块。门楣砖匾额大字已毁,但尚可认出“清代嘉庆丙辰年间重修题记”落款。
窟内的唐朝造像(有些是后代塑的),经历代彩绘,保存基本完好。造像有释迦、伽叶、阿难、观音、十八罗汉、天王等。体态丰满,面部表情自然,有的威严端庄,有的微露笑容。石窟顶部原有彩绘,因被烟熏,现已无法看清。《靖远县志》上称该窟为“红罗寺”。其余五窟只剩下窟龛和造像的遗痕了,仅在窟壁间偶有凿刻的碑文,比如题署乾隆二十七年立的“重修积善寺序文”碑,从上面可看出当年这里香火旺盛的情况。
法泉寺石窟位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法泉寺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其石窟塑像壁画,有些与敦煌的莫高窟相似,始建当在隋、唐之前。这里原分上、下两寺,有天王洞、千佛洞、藏经楼、文昌阁、长者庙、子孙宫、觉世亭、古塔、宋钟、壁画、塑像、雕楼、卧桥和唐槐等。今多已倒坍、损坏,仅存数处石窟及木结构的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