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羊 >> 山羊的繁衍 >> 谁没留过羊胡子齐鲁壹点
李友训▲摄影丨佟凤奇在小区的广场散步,一帮小朋友追逐嬉戏。猛然看见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后脑勺撅着一撮头发,跑来跑去间随风甩来甩去。这是给小孩子留的羊胡子啊,鲁南一带农村多年的习俗。只是现在的孩子,留羊胡子的很少了。留羊胡子有什么用啊,幼年的记忆就是据此向姥娘家要羊,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记得三四岁时,母亲带我找到村里的剃头匠,对人家说:“他大姥爷,给俺儿子剃光头时,你可想着留羊胡子。”剃头匠爽快地说:“行,留好羊胡子,让他姥娘给一群羊!”“一群羊是笑话,三个舅家再穷,送个大羊羔子还是送得起。”母亲笑嘻嘻地说着,放下剃头的钱,急慌慌赶往村西地里干活去了。“大姥爷,我不想留羊胡子,我嫌难看......”我怯怯地向剃头匠求告。“你娘说好了,我可不敢。耽误你给姥娘家要羊,你娘不找我算账啊!”剃头匠按住我的头开始刮起来,口气非常肯定地说,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剃头铺也是村里闲人聚集拉呱的地方。坐在一旁抽烟的黄大爷说:“徐大个子的儿媳妇,三个庄五个庄少找啊!”“怎么个少找法?”剃头匠边剃头边撘茬。来剃头的刁二叔回答:“你没听谁说,不光不管饭,还给气受。徐大个东借西磨盖好了屋,儿子娶了媳妇,就嫌徐大个子碍事了。徐大个没办法,住到生产队的牲口棚里啦。”“徐大个整天价咋咋呼呼,这家那家红白事阵阵到,在外面是个人物。碰到自己的家务事,也没有好法了。”剃头匠生气地说。黄大爷叹气地说:“人说,好儿不如好儿媳。其实,好儿也很重要。俗语说: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年轻人,不知道老的不容易,不知道孝顺!”我似懂非懂听他们闲聊。一会儿,剃头匠拍拍我光溜溜的头说:“头剃好了,回家吧!”出了门,我摸摸后脑勺,咦!没留山羊胡!我暗自高兴。母亲收工回家忙着做饭。吃饭间,她猛然看见我的后脑勺光秃秃的,顿时生气了,“说的好好的,留羊胡子。怎么剃的一根毛也没有啦!我要找他说说去,我要把剃头的钱要回来!”父亲劝说好一阵,母亲总算没有去找剃头匠吵架。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母亲不知从哪里找来了剃头刀,说要亲自给我剃头。父亲说:“你从来没有给人剃过头,剃破了头皮怎么办?”“学学就会了。我的儿子,我能使坏剃破头吗!你别啰啰嗦嗦,烧水去!”母亲举着明晃晃的剃头刀说。母亲非要给我理发。我既害怕又无处可逃。父亲无奈去烧水。母亲按住我的脖子,用热热的水洗头。我挣扎哭泣到:“我不想剃头,不想剃头!”凉凉的刀片触到头皮,我立即哆嗦了一下。母亲立即喝道“别动!老实坐着。再乱动,割掉你的耳朵!”万般无奈,我只好配合。母亲一只手压住我的头,一只手握着剃头刀,两腿夹住我的身体,开始强行剃头。随着母亲笨拙的动作,我的头皮瘆的厉害。真是刀架在脖子上,想动不敢动,不动又不舒服,又动弹不得。哧--啦、哧--啦,头顶一阵阵发麻,头发一撮撮落下。剃到头顶,猛觉得疼痛一下。一旁观战的父亲抱怨地说:“不让你剃,你偏剃!你看看,淌血了吧!”“头顶原来磕破过,有块伤疤。淌点血怕什么,抓吧老墙的土按上就好了。”母亲不以为然地说,继续剃头。自己动手,总算给我留成了一小撮羊胡子。几个月过去了,羊胡子越长越长,就像小辫子一样绕来绕去,人见了就问:“你姥娘家给羊了吗”。后来去姥娘家,刚进胡洞口,三姥娘家的妗子瞧见我的羊胡子,就快人快语地说:“你看看,你看看,小李孩,来姥娘家要羊了”。过了两天,舅舅送我们回家,果真买了只大羊羔放在了地排车上。舅舅前头拉车,我和母亲坐在车里,羊羔“咩咩”叫着,一路上引得行人不住地观看。羊羔儿离开羊妈妈,到我家要开始新的独立生活。我要陪伴羊羔快快成长。我们小时候,谁没留过羊胡子呀。给头生小男孩剃头时在后脑勺上面故意留一缕头发,几个月下来,长的长了,就像山羊胡,老百姓形象地称为羊胡子。只是这种羊胡子不是长在下巴颏上,而是脑袋后头。也有的家庭觉得孩子娇气,留个羊胡子好养活,就一年一年留到上学。太长了,就编成了小辫子,扎上红头绳,就是女孩辫子的微缩版本。同学们给留羊胡子的同学起外号,叫假闺女。玩耍气恼时,往往会揪住小辫子凶凶地问:“服不服?”“放手!先放手。”疼的嗷嗷叫的“羊胡子”同学赶紧求饶说。对方刚一放手小辫子,“羊胡子”跳着躲开一边,使劲挥手蹬腿,狠狠地向对方叫嚣:“服个球!让我抓住你,薅掉你一把毛!”年少无知,以为羊胡子仅为联络亲情、争取姥娘家经济支持的暗示。写作本文时查找资料方知,羊胡子习俗可能源于一则不知哪朝哪代的故事:舅舅为教育不上进、不孝顺的外甥,让其一块放羊,耳濡目染“羔羊跪乳”情景,经过舅舅苦口婆心教育,外甥终于幡然悔悟,痛改前非。舅舅临别赠送羊羔,提醒牢记羔羊感恩,不忘母恩、感念养育、熟稔于心、务必孝顺。民间因此流传下来,利用留羊胡子的方式,在多孩时代倍加重视对长子的孝文化教育,以发挥头雁效应。应该说,小小的羊胡子,承继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蕴含谆谆教诲的良苦用心。不识字的母亲不会知道习俗的文化源头和深远意义。坚守流传下来的民俗,只是满怀对子女的厚望,对顺遂生活的向往。笃信对孩子的成长好、对家庭过日子好,应该是那个时代的母亲们执意留羊胡子的动力源泉。作者简介:李友训,供职于农发行枣庄市分行,作品发表于《农业发展与金融》《山东金融文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