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

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潇湘晨报

发布时间:2023/2/27 17:38:47   

浙江余姚井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多年前我国东南沿海首个贝丘遗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国平

井头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三七市村,年发现,是河姆渡遗址发现近50年以来、在余姚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年9月至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发掘。

由于遗址文化堆积层距现地表5至10米,属于被海相沉积覆盖的低海拔埋藏环境,发掘之前由工程部门建设一个围护发掘区的钢结构基坑。

发掘出土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区等聚落遗迹,出土遗物按性质分为两大类:一是人工利用后废弃的大量动植物、矿物遗存,动物遗存中最多的是海生贝壳,其次是各类渔猎动物骨骸,属鹿、猪、狗、水牛、海鱼等;植物遗存中最多的是废木材和储藏坑中的麻栎果、橡子、桃核、炭化米等。

二是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人工器物达多件。陶器,器形有卷沿敞口釜(饰绳纹、方格纹)、支脚、平底盆、圈足盘、红衣陶深腹罐、杯、碗、壶、拍等。石器较少,器形和工艺简单。贝器共出土数十件。木器有桨、矛、柄、双尖头棍、碗等上百件。出土有筐、篓、篮、席、扇、鱼罩、渔网残块等。

井头山遗址是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距今至年,是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贝丘遗址。出土遗存和所处地理环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来源于宁波沿海地区。

点评: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研究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生产、生活状态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等重大学术问题的宝贵案例,堪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特别是海洋文化考古、全新世海洋环境变迁研究的重大突破。

河南巩义双槐树新石器时代遗址

仰韶中晚期规模最大的聚落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顾万发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南岸双槐树村南台地上。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确认遗址现存面积约万平方米,聚落结构布局目前基本清晰,发现大型的祭祀坑、窖藏坑、陶窑、房址等文化遗迹,出土遗物丰富。文化遗存可分为5期7段,第一期为裴李岗文化时期,第五期相当于大河村五期。

三重环壕分布于居住区外侧,内壕周长约米,中壕周长约米,外壕现存周长约米,三重环壕分别通过吊桥和实土的门道与外界相连。大型中心居址位于内壕北部。在居址区南部建有两道围墙,形成两重具有瓮城结构的门道。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封闭的半月形结构,面积达1平方米。在考古发掘约1/6的范围内,有巷道相通的大型房址,布局十分密集。面积最大的12号房址,面积达平方米,时代为遗址三期。在其中心房间夯土中有一完整的麋鹿骨架,另在其基址主体东南和整个回廊中,有规律埋藏9件陶器。编号13的房址东北部室外活动面发现一件家蚕牙雕。

大型夯土建筑群基址位于内壕中部,中心居址区以南,主体建筑以道路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域。比较明确的有3处大型院落。发现南北分为13版夯打的大型版筑遗迹,面积约平方米,有清晰的圜底集束夯迹象。还发现有4处公共墓地,墓葬总数1余座,均呈排状分布。

点评:双槐树遗址是距今年前后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中晚期规模最大的聚落。大型建筑群初具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特征,为探索三代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素材。正在吐丝的牙雕家蚕,连同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显示了多年前中原地区的农桑文明形态。

湖北武汉黄陂区郭元咀商周遗址

长江中游商代大型铸铜遗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胡刚

鲁台山郭元咀遗址以商代至春秋时期文化遗存为主,发掘揭示了一个用于铸铜的大型台基和各类铸铜相关遗迹。

铸铜作坊的核心区位于台基的中部,面积达30平方米,发现细沙坑、炉址、陶范坑、垫土坑等遗迹,以及因冶铸活动而形成的烧土面、白灰面以及柱洞类遗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坑内铺垫多层细沙,每一细沙层之上为精炼遗物,包含大量铜渣、木炭和细碎陶范,至少分4层,说明曾经进行了多次生产活动。作坊的北部有一条呈环状的灰沟,灰沟内发现大量被丢弃的碎陶范以及坩埚残块。

出土遗物共计件,青铜器基本为生产工具,种类有斧、匕、箭镞、鱼钩、削刀、钻等。冶铸遗物有铜块、铜渣(合金熔炼渣、粗铜精炼渣)、坩埚残块、陶范等,其中陶范较碎小,以素面范居多,表面可见云母、石英石等颗粒。坩埚残块数量众多,内壁是残留的铜渣层,有烧流痕迹,从侧面看为多孔结构。陶瓷器以陶器为主,另见少量印纹硬陶和原始瓷。

遗址出土的铜器及铜渣样品经分析以高放射性成因铅为主,与洹北商城等都邑的金属资源一致。遗址出土的陶范质地较为粗糙,烘制程度低,也与洹北商城陶范相似,但显微物相分析表明范土利用滠水流域特有的多硅白云母的红土,对认识南方地区商代青铜器的资源与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点评:本次发掘出土了大量与铸铜有关的遗迹和遗物,是长江中游地区近年保存最为完好、内涵最为丰富的商代铸铜遗址,至少包含精炼粗铜、熔炼合金与陶块范浇铸3类冶金生产活动。结合遗址中发现的沙层等遗迹现象,初步确定了与熔炼、浇铸环节有关的手工业操作链。

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

周王朝分封在西北边陲的诸侯国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马强

姚河塬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姚河村北部,从年5月发现后就持续开展考古至今。

确认遗址面积86万平方米,曲尺形的壕沟和南北走向的墙体将遗址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的面积为46万余平方米,包括高等级墓葬区、铸铜作坊区和制陶作坊区。内城东南部为小型墓葬区。外城面积达40万余平方米,发现有房址、窑址、灰坑、窖穴、道路等遗迹,主要为当时的一些普通村落。姚河塬遗址水网密布,沟渠纵横,勘探发现较多大型储水池,有干渠相接,与铸铜作坊、制陶作坊等关系密切。

出土甲骨文、青铜器、瓷器等珍贵文物。甲骨文,总计余字,涉及国别以及与戎人的征战,是周戎关系重要的史料和新发现,为目前所知甲骨文发现最西北的边地和中原商周文字和占卜文化的覆盖区。

年3月至年1月,高等级墓葬区清理完毕,墓葬总计38座,其中甲字形大墓2座、竖穴土坑大型墓2座、中型墓16座、小型墓18座;马坑6座、车马坑4座;祭祀坑2座。

铸铜产业链基本完整。年3月至1年1月,发掘铸铜作坊区平方米,发现房址、窑址、炉子、水渠、灰坑、窖穴、掺和料堆积,出土陶范、坩埚残块、铜渣、骨器、石器等相关遗物。

点评:姚河塬是宁夏南部及泾水上游地区首次发现的一处大型西周诸侯国都邑城址。功能结构复杂的聚落形态、产业链完整的铸铜作坊、带墓道的高等级墓葬、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瓷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以甲骨文为代表的特殊文化产品,都显示其与中原分封的诸侯国性质一致。该遗址对了解周王朝与西北边陲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

出土的唐代文书数量大价值珍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胡兴军

孔雀河烽燧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1座烽燧,沿孔雀河北岸分布在库尔勒市至营盘古城之间长约公里的范围内。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是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烽燧。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进行主动性考古,并入选年度“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成果。

烽燧遗址修筑于一处大型红柳沙堆上,是由烽燧本体、居住房屋等建筑构成的一处军事设施遗址。目前已清理房屋1座、木栅栏1处、踏步1处、灰堆5处。灰堆中出土遗物种类丰富,涵盖日常工作、生活各个方面,截至年10月31日,已清理出土各类遗物余件(组),其中包含珍贵的纸文书、木牍余件(组)。

这批木牍、纸文书是近年新疆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汉文文书资料。文书内容丰富,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许多内容为首次考古发现。其中军事文书数量最多,详细记录了与孔雀河沿线烽燧有关的军镇、守捉、烽铺馆驿等各级军事设施名称,文书显示出各级军事机构的正常运行,并通过“符帖牒状”“计会交牌”等方式传递军情和政令。

点评:确认的烽燧遗址在唐代是一处游弈所治所,属于焉耆镇东境军事防线——“楼兰路”上一处基层军事管理机构。出土珍贵汉文文书实证了唐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治,填补了历史文献关于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军镇防御体系记载的空白,对了解大唐西域军镇镇防体系、唐代军事制度、边塞军事生活、补缺军事文献遗漏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血渭一号墓

吐蕃统治时期的吐谷浑王墓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韩建华

热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是公元6—8世纪的重要墓葬群,年考古发现并命名。年被盗事件发生后,经国家文物局同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性发掘。

墓葬为木石结构多室墓。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为墓园建筑,平面呈方形,由茔墙、祭祀建筑、封土和回廊组成。地下部分由墓道、殉马坑、照墙、甬道、墓门、墓圹、二层台、殉牲坑、三层台、砾石层、四层台、墓室组成。墓圹填土中发现殉人和殉牲坑。殉牲坑内殉有牦牛、黄牛、岩羊、马鹿、绵羊、山羊等分层堆放。

墓室为木石结构,由1个主室、4个侧室组成。主室呈东西长方形,东西6.8米,南北宽4.25米,四壁石砌,砌石中间平铺有木梁。在主墓室东西两壁各保存4个木质替木,其中东壁墓门北侧还保存有立柱。主室设有东西向红砖棺床,并放置棺椁。棺床西、南、北三面有二层台,西边二层台上有祭台,台上放置漆盘。在棺木上均有彩绘和贴金。主室内绘有壁画,多已剥落,局部保存有白灰地仗和黑红彩。发现两个个体的人骨,还有金、银、铁、漆木、皮革、玉石、海螺等随葬品。

出土银印章1枚,为方形,边长1.8厘米,是由骆驼和古藏文组成,经释读大体意思是“外甥阿柴王之印”。根据印章可知墓主人是吐蕃统治时期的吐谷浑王,与文献记载相符。

点评:该墓为热水墓群中发现的结构完整、体系清晰、墓室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为研究唐(吐蕃)时期热水地区的葬制葬俗提供了实证。弥足珍贵的人骨,对了解热水墓群地的人种、族属以及生业模式有重要意义。大量丝织物,实证都兰是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为研究丝绸之路青海道及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资料。

《人民日报》(1年03月27日08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4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