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马一吉勒不怕了

发布时间:2023/2/15 15:30:05   
北京皮肤病治疗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079.html

“现在日子好得很,再也不怕了!”眼前的马一吉勒,黝黑的脸庞上,两眼闪着光。谈起养殖劲头十足,走在路上步履飞快,看不出来年近古稀。

马一吉勒今年67岁,家住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大树乡南阳洼村。如今,一家人住在易地搬迁的宽敞砖房,自家羊圈离得不远,羊圈对面,走几步就是村上的卫生室和学校。自己专心搞养殖,媳妇料理家务,17岁的小儿子在省城学技能,6岁的孙子在家门口上学。以前担惊受怕的日子,一去不返。

过去,乡亲们“晴天怕旱、雨天怕塌”。

东乡县位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山大沟深,平均每平方公里便分布着条沟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南阳洼村,坐落在全县条件最艰苦的布楞沟流域,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79%,全村又属马一吉勒家处境最难。

年幼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拉扯他和姐姐长大。不料在他21岁那年,母亲患病瘫痪,一躺就是20年。送走母亲,他跟媳妇起早贪黑,攒起了家底,一场天灾却让他一贫如洗。年,大雨后的山体坍塌,压死了他家全部13只羊。

就在那一年,脱贫攻坚战提速,干部走进深山,带来了乡亲们最需要的资源。马一吉勒靠着2万元贴息贷款从头开始,两年时间连本带息还上贷款,羊圈还存栏30多只,日子有了起色。

脱贫怕天灾,更怕飞来横祸。年,大儿子不幸车祸身亡,儿媳改嫁,留下年幼的孙子。这又一次给了马一吉勒重重的精神打击。

家有身患慢病的妻子、未成年的小儿子和年幼的孙子,发展是一家人脱贫的指望。村“两委”干部、村第一书记以及联户长等“三长”制干部几次上门探望,给这个家庭“输血”,帮忙解决实际困难;更注重“造血”,一有扶贫政策,就马上给他捎信儿,鼓励他打起精神。

这个坚韧朴实的东乡汉子再一次挺了过来。63岁的马一吉勒抹去泪水,借助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重振旗鼓。贷款到账了,媳妇有些想法:“想买点新衣服。”马一吉勒的心思却很坚定:“这是发展的钱,等把羊养好,卖了羊可以买更多的衣服。”

“政策好、干部好,更要靠自己,精神要拿起来。”这是马一吉勒的信条。养羊是个辛苦活儿,但马一吉勒下得了力。他一早就起来给羊拌饲料,摸索火候:洋芋半生半熟,羊长得最快。羊儿吃完,他总要摸肚子、查粪便,有异常就赶紧喂药调理。母羊要下崽,他就打上地铺,整宿守在羊圈。他的羊总是长得又快又好,肉香得很,从不愁卖。

脱贫攻坚决战打响,通水修路、易地搬迁、社保兜底、产业奖补……好政策催生山乡巨变,马一吉勒搬进新居,养殖规模也扶摇直上。在对口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他新修了羊圈,年已有10间羊圈,45只山羊,来只绵羊。7年时间,他从全村最穷发展成养殖大户,还点燃许多村民的发展念头:“马一吉勒都脱贫了,我们也养。”

去年,马一吉勒家被纳入二类低保户,按政策,不能再享受精准扶贫贷款,他第一时间还清了贷款。为改善生态,县里开始荒山造林,为防止破坏,不能再让山羊上坡吃草。他二话不说,把45只山羊全部卖掉,“过去我是村里最穷的,在大家帮助下过上了好日子,有责任带头。”

把山羊“出清”的底气,来自勤劳致富的信心,也来自政策的有力支持。由于诚信好,发展有规模、动力强,今年,马一吉勒家又申请到10万元创业贷款,买了6头牛。别人向往享清福,他却满足于从早忙到晚,“现在养牛养羊交叉操心,能一刻不闲着喽。”年,养羊收入2万元,养老金元,二类低保金元,孤儿费1.2万元,再算上几亩洋芋和玉米的收成,全家人均收入元。养了牛,今年能再增收1.5万元—2万元。

好日子还在前头。各级帮扶之下,折红公路建成,沉寂的南阳洼一跃成为黄金地段:10分钟到县城,半小时进兰州。眼前是染绿的群山,脚下是穿村的公路,马一吉勒又盘算起新蓝图:“种上花坛,修起停车场,开个农家乐……”

编辑:刘文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3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