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

西域岩画精粹图解第七章岗吉格山岩画

发布时间:2023/2/18 10:36:21   
白癜风的治疗 http://pf.39.net/bdfyy/

作者:卫斯

第七章:岗吉格山岩画

一、博乐市岗吉格山岩画“放牧图”

岗吉格山岩画位于博乐市南的岗吉格山,岗吉格是蒙语,指此地形像马鞍上两头的皮带又细有长。岗吉格山西起温泉县别珍套山,沿赛里木湖北侧延伸至博乐五台公路的博肯采柯尔附近消失。山体西高东低,最高处海拔米,最低海拔米。岩画分布在海拔至米处。

放牧图三幅:

1、在一块高1.5米、宽80厘米的岩石上,凿刻着一个人、一匹马、一只北山羊和一个印记。印记刻于画面上方,是一个圆圈下面有两横。印记高13.5厘米,宽13厘米,圆圈直径7.5厘米。人和马位于画面下方,此人头圆形,高15厘米,宽8厘米;马身长28厘米,高18厘米;生殖器勃起。北山羊身长、高均为21厘米(图一百六十)。

这幅作品描绘的内容是:一个牧人赶着一匹马和一只羊到自己氏族的牧地去放牧,由于草长得非常茂盛,不一会,羊和马就吃饱了。此时离牧归的时间还早,马儿站在一旁休息,北山羊却放开四蹄在草原上奔跑,牧人乐滋滋地双手插腰站在那里观看。

2、在一块长1.8米、高1.5米的岩石上,凿刻着一个人、一条犬、一只虎、三只北山羊。画面上牧人位于右上方,高21厘米,宽15厘米,尾饰5厘米。中间牧犬身长19厘米,高15厘米。牧犬下面的羊身长、高均为20厘米。左上那只角特长的北山羊身长18厘米,高27厘米;有颚须。被这只羊大角圈在圈内还有一只羊。画面左边的大虎身长63.5厘米,高13厘米(图一百六十一)。

这是一幅放牧遇险图,这幅作品描绘的内容是:一个牧人带着牧犬吆赶着羊群正在草原上行进,不料,从其后方窜出来一只猛虎,猛虎直接朝一只北山羊扑去。情急之下,牧人和牧犬只好赶快保护羊群,牧人在一边叉开双腿、张开双臂高声吆喝,牧犬也是积极配合,从一侧拦截跑散的羊群。

3、在一块宽1.8米、高2.4米的岩石上,凿刻着一骑马牧人、一峰骆驼、一条狼、一只鹿、一只盘羊、十只北山羊。其中位于画面左上角的狼身长12厘米,高6厘米。鹿身长23厘米,高20厘米。骑马牧人位于画面右中偏下,马身长18厘米,高15厘米;马上人高5里米。骆驼身长14厘米,高12厘米。画面右下方第二只大羊身长30厘米,高47厘米;有颚须(图一百六十二)。

这幅作品描绘的情景是:一个牧人骑着马、牵着骆驼、吆喝着羊群正朝一个方向前进,一条小狼悄悄地尾随了上来,企图袭击掉队的小羊、或老弱病残的羊。此时,牧人并没有发现这条狼,仍还在吆喝、引导、羊群赶路。中间有一只小羊羔跑着、跑着,大概把母羊跑丢了。所以又返回头来找自己的母亲。弄不好就会成了狼的囊中之物。

第八章:克拉玛依西部山区岩画

一、裕民县巴尔达库尔山岩画“骑牛牧羊图”和“牵驼图”、“放牧图”、“狩猎图”

巴尔达库尔山岩画位于巴尔鲁克山北部裕民县境内哈拉布拉镇西25公里处,属新地乡。地理坐标:东经82°52′10″,北纬46°8′5″;海拔高度米。

巴尔达库尔山岩画群所在地

上图:巴尔达库尔山岩画群画面

骑牛牧羊图和牵驼图:均发现于巴尔达库尔山第一地点,两图凿刻与同一岩面。骑牛牧羊图位于岩画左上角,一个牧民骑在一头大公牛背上,一手握缰、一手鞭牛、牛脖子上还挂着两只铃铛。在牛的前方有一只山羊,从比例看可以认定是一只家山羊。在骑牛牧人的右后侧,还有一儿童骑着一匹马,骑牛的人和骑马的儿童好像是父子关系。牵驼图表现为一个人在牵引一峰双峰驼,他的一只手似乎正在用力拉、而骆驼却不愿走,于是骆驼的脖子被拉得很长。在牵驼人的下方还有一儿童骑在牛背上,牵驼人和骑牛的儿童也好像父子关系(图一百六十三)。

这是一幅草原生活气息很浓的作品。作品揭示的内容是:在辽阔的大草原上,牧人们不仅放牧着自己的羊群、牛群、马群、而且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放牧图十七幅:

1、在一块岩石上,凿刻着一个牧人和一只大山羊。牧人位于画面左边,双腿叉开,两手平举,作吆喝状。大山羊站在牧人的斜对面,头上两角特别粗壮,像两把利剑伸向尾部,看起来角比身长,它颈短、体肥,四肢雄健有力,可能是一只头羊(图一百六十四)。

画面反映的情景是:一只领头羊不听话,在放牧的路上把羊群往其它地方带,牧人发现不对,赶快跑到它头前去拦截,故出现了画面上的情景。

2、在一块岩石上凿刻着一个牧人、一个牧童、一只大鹿、一只大山羊。牧人右臂前举、左臂后甩,抬右腿、蹬左腿,腰往右扭、头往左摆,列出一副追赶、吆喝大鹿与大山羊的架子。牧童也是左臂抬起、右臂下垂;左腿外撇、单腿直立;身体前倾,似在帮助牧人吆赶鹿羊。大鹿放开四蹄往前跑,大山羊扭头往回拐。这幅作品构图紧凑,刻画准确(图一百六十五)。

3、在一块岩石上凿刻着一对夫妇牧羊图。图上除了刻有一怀孕妇女和一个生殖器勃起的男子外,还刻有大小山羊十一只。整幅作品为带形,孕妇挺着大肚子居其中,生殖器勃起的男子位于画面的右上方。羊群三五成群地摆开阵势,有的在吃草、有的在游荡、还有的在抵角斗架(图一百六十六)。

这是一幅名副其实的夫妇共同牧羊图。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古代牧民夫妇共同放牧的情景。同时也反映出牧人寄希望于赶快生子、后继有人的愿望。

4、在一块较大岩石上,凿刻着一个牧人和八只山羊。这幅作品刻绘的内容是:春夏之交,草原上水草肥美、牛羊成群。自然界各种动物都在寻找自己的情侣,都在为繁衍后代而忙碌、而快乐,羊群也不例外。画面左边有两只羊正准备交配,前面的母羊已经站稳,做好了交配前的准备工作。那只大公羊已举起前蹄,后身下蹲,阳具欲出,正和面前的母羊作交合状。这位牧人看到眼前这些情景,也燃起了性欲之火。无奈之下,也拨弄起自己的生殖器,牧人背后一只小公山羊,看见牧人有如此举动,也伸出阳具,直立起来。其余羊只都在相互追逐之中(图一百六十七)。

5、在一块宽1.8米、高1米的岩石上,凿刻着九个人、十一只大山羊、一条牛。这是一幅不同寻常的放牧图。图的右下角有两个裸体男性在斗架。下层中间有一勃起性器的男子双手正抓住一条大牛的尾巴。此男子高10厘米,宽6厘米;牛身长18厘米,高10厘米。大牛竖起双角,极力想挣脱人手向前蹦。大牛左前方,一人双臂交叉,腰微弯、侧身而立,似乎想挡住大牛的去路。中间一人扭着腰、挥动着双手,好像在吆喝乱跑的羊群。右上角两个羊之间,有一人双脚叉开,两臂平伸,上身后仰,也在赶羊。画面左下一有尾饰的人,双脚叉开,身微斜、高举双手,似也在吆喝羊群。左上有一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和一两腿分开、前仰欲倒,两臂抬起的儿童。画面上的牛、羊都在动。这是一幅写实作品,它反映出巴尔鲁克山父系氏族社会时期草原牧民人丁兴旺、畜牧发达的景象(图一百六十八)。

6、在一块岩石上凿刻着两个裸体男性、一个孕妇、一个儿童、三匹马、八只羊。这是一幅羊、马混合放牧图。作品描绘的情景是:盛夏季节,一个裸体牧人带着妻子和孩子去草原放牧自家的羊群,期间遇到了另一个头戴角饰的裸体牧人也赶着羊、马来到同一块草地,他们一家对这位牧人的到来表示欢迎。画面上这一家三口:男主人生殖器勃起,侧身而立,面朝来者,举起双手作合掌状;孕妇也是侧身而立,她敞开双臂,扭头作招呼对方状。小孩则双臂挥动作正面相迎来者姿势。头戴角饰的裸体牧人则甩开双臂、挺着勃起的生殖器吆赶着自己的羊群和马匹。整个画面洋溢着一派祥和、友好的气氛(图一百六十九)。

7、在一块岩石上凿刻着两个牧人、一只鹿、两峰骆驼、三只羊和一个水泉(图一百七十)。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个牧人带着他年少的儿子、赶吆着自家的骆驼、羊、鹿去放牧。他们找到了一块很好的牧场,这里不仅草长得好,而且旁边还有泉水。所以他们在畜群吃饱之后,就赶着畜群去饮水。一只鹿先跑到水泉边,正低头作饮水状。三只羊大概是不渴,到了水泉边不忙于饮水,而是相互嬉戏玩耍起来。小骆驼可能是渴了,正迈步朝水泉边走去。一只大公骆驼勃起生殖器站在牧人父子的背后,不想走动,大概是吃的太饱了。想歇一歇再喝水。这一对牧人父子遇到如此优良的牧场,高兴的欢呼起来。画面上父子俩都是高举双手作跳跃状。

8、在一块岩石上凿刻着两个人、两匹大马、两只羊。画面刻绘的内容是:一个牧人赶着两只羊和另一个牧人赶着两匹马一起到草原上去放牧,到了牧场之后,两只俏皮的羊不好好吃草,还没有吃一会就乱跑起来,引诱的两匹马也不想吃草,其中一匹马跟着羊乱跑,另一匹不跑也不好好吃草。弄的牧马人没办法,索性从地上拔起一把草,拿在手中喂马吃。牧羊人在一边吆赶起自己的两只羊来。此时可能是牲畜发情交配的季节,画面上牧人面前的马生殖器勃起的老长、和表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正说明了这一点(图一百七十一)。

9、在一块岩石上凿刻着一个裸体男性赶着一只双角大羊和一只大鹿。此男性是一位牧人,他双臂张开,右腿外撇,左腿单立,上身后仰,生殖器勃起,正在吆赶着头角长着像很多树枝一样的一只大鹿和一只大山羊去吃草(图一百七十二)。

10、在一块岩石上凿刻着两个牧人和两匹马。牧人位于画面下方,其中一人有尾饰。这幅作品描绘的情景是:两个牧人赶着两匹马到山坡上去吃草,山坡比较高,马儿越走越快,两个牧人拉了下来,走在后面有尾饰的牧人爬不动了,就双手插腰,站在那里歇了起来。走在前面的牧人也感到气喘力乏,边走边向马儿叫停(图一百七十三)。

11、在一块岩石上凿刻着四匹马、一条牧犬。其中有两匹是公马,两匹是母马。这显然是一幅牧犬看护畜群的放牧图(图一百七十四)。

12、在一块岩石上凿刻有两个人、两条牛、一匹马、一只羊。其中一个戴尖顶帽的人倒骑在马背上,面朝后方。一条大牛在马的左后侧行走。一只山羊夹在牛马中间却与大部队逆向而行。走在最后面的一条牛停住了脚步,站在那里不动。一男子两臂微举、两手下垂,勃起的生殖器正伸向牛的臀部,此牛可能是一条小母牛,这反映出在原始社会末期尚未开化的游牧民族中仍然存在着愚昧的、低级趣味的人畜交媾行为(图一百七十五)。

13、在一块长1.1米、高65厘米的褐色岩石上,凿刻着一个牧人、三匹骏马。三匹马从右往左一字形朝着一方向站立着。个个昂首、竖耳、膘肥体壮。右边的马身长24厘米,高8厘米;中间的马最大,身长28厘米,高11厘米;左边的马较小,身长20厘米,高8厘米。右边一牧人正双手抚摸着右边那匹马的前腿。这幅作品反映的是:在水草茂盛的草原上,牛羊肥、马儿壮,牧民们抚摸着自家的马匹就像抚摸着自家的宝贝一样心爱、高兴。同时,也反映出人与马之间朝夕相处所产生的感情(图一百七十六)。

14、在一块岩石上凿刻着一个牧童、一匹大马、一只大山羊和一只小山羊。画面上的马匹很大,一小山羊刻在马腹之下,大山羊位于画面左下角,作正在吃草状。牧童位于画面右下方,双腿并立,两臂平伸,作吆喝牲畜状。是一幅羊、马混合放牧图。这幅作品揭示出牧场上羊、马混放是不会相互伤害的(图一百七十七)。

15、在一块岩石上凿刻着一个牧童、一条大牛、两匹马。牧童刻于画面左下方,左脚前、右脚后;左臂微抬后甩、右臂前举打着手势;像一个成熟老练的牧人一样,吆喝、引导着三头大牲畜朝同一方向前进(图一百七十八)。

16、在一块高1.15米、宽1.2米的岩石上,凿刻着两个牧人、一条犬、一只鹿和五匹马。画面左上、头上有5只角状饰物的牧人高24厘米,宽15厘米;他全身前倾、两臂张开,正驱赶着左前方和右侧的两匹马前进。他面前有一条犬,身长16厘米,高10厘米;左前方的马身长15厘米,高7厘米;右侧的马身长15厘米,高10厘米。画面中鹿最大,身长32厘米,高26厘米。大鹿的身后、画面的左中部刻绘着一高22厘米,宽10厘米的裸体男子。他生殖器勃起、双手前举、面朝马尾,双脚直立于一匹身长20厘米,高12厘米的马颈之上。在这匹马的右侧还有两匹马,一匹身长16厘米,高8厘米;另一匹身长13厘米,高8厘米。它们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图一百七十九)。

这幅作品描绘的情景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两个互不相干的牧人可以同时吆赶着自己的畜群齐头并进,这种放牧方式叫作“一条鞭”。

17、在巴尔达库尔西北约七八公里的乌什德特沟一块残高2.6米,宽3.2米的岩石上,凿刻着一幅气势恢宏的放牧图。画面共凿刻十五个人、十八匹马、十一只羊、一个印记。整幅作品除了最上面的男女二人、右下角的男女二人明显为生殖崇拜外,其余的人都正在放牧。最左边的一人正骑在马上;左上一人牵着马;中间二人牵着三匹马的缰绳;中间还有一男子抱着一个小孩;画面最下边一人拉着一匹拱着背不走的马;右中有一裸体男子正左手插腰、右臂平举,作吆喝羊群状。此人身边有一只山羊在望着他勃起的生殖器发愣。画面上部有三个人都在或张开双臂、或挥动双臂吆赶羊群。整幅作品反映了巴尔鲁克山地区草原茂盛、人畜两旺的景象(图一百八十)。

狩猎图四幅:

1、在一块宽26厘米,高22厘米的石块上凿刻有一个身高16.5厘米、宽7.5厘米;生殖器勃起的猎人。正挽弓拉箭射向一条身长11厘米,高7.5厘米的野牛的臀部,野牛已经中箭。猎人的弓高8厘米,宽5厘米;这是一幅单人狩猎图(图一百八十一)。

2、在一块岩石上凿刻有两个猎人、两只北山羊、一头大公牛、一匹雄性大马。北山羊一大一小位于画面上方,皆作扭头探视状。大公牛和一个挽弓拉箭的猎人对峙于画面左下角,大公牛两角前挺、双眼仇视、伫立不动;猎人双腿微曲、拉弓搭箭、正瞄准大公牛的喉颈。叉开双腿、蹲坐于右边雄性大马颈下的、头戴尖顶帽的猎人,正箭在弦上、瞄准前方奔跑的动物,蓄势待发。可惜年长日久,风侵雨蚀、烈日暴晒,岩面已经风化,猎人所瞄射的前面的动物已漫漶不清。这是一幅双人狩猎图(图一百八十二)。

3、在一块岩石上凿刻着一幅双人狩猎图。图上刻有两个猎人、五条野牛、五只北山羊。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群野牛和野羊正在一块水草肥美的草地上吃草,有两个猎人带着弓箭悄悄地潜入到它们的身边。还未等野牛、野羊发现,一个高个子猎人和低个子猎人手持弓箭,就突然出现在它们的面前。高个子猎人挽弓拉箭,已瞄准了一条离自己较近的、又肥又壮的野牛。野牛似乎已发现猎人,赶快抬蹄就跑,但为时已晚。低个子猎人选准一只体态肥大的北山羊瞄射,两只离他较近的大北山羊,见势不妙,拔腿就跑。低个子猎人说是迟、那是快,举弓搭箭,瞄准一只,手起箭发。夹在两个猎人中间的一只小羊羔被眼前的情形惊呆了,前蹄刚迈,后蹄未动。慌乱中野牛、野羊有的向东逃、有的向西跑。整个画面气氛紧张而活跃。是一幅艺术价值、学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图一百八十三)。

4、在一块残断后高为90厘米、宽75厘米、厚1.1米的岩石上,保留着半幅、但场面十分壮观的大型围猎图。此图现存左半面,尚有五个挽弓拉箭的猎人,形成少半个包围圈,箭头正对准包围圈内的三条牛、四匹马和一只羊。从上往下数第四个和第五个弓箭手之间,有一人未持弓箭,但正张开双臂驱赶兽群。猎人一般高79厘米,宽(连弓箭)58厘米。画面上有三条牛、一匹马最大;另外三匹马和一只羊较小。这幅作品反映的是: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集体围猎行动。可惜画面右半部分已不存在,但仍不失是一幅学术价值、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图一百八十四)。

二、裕民县巴尔鲁克山冬牧场哈因沟岩画“放牧图”

哈因沟岩画位于玛依勒山北面的巴尔鲁克山南麓冬牧场,隶属裕民县管辖。

放牧图四幅:

1、在一块岩石上凿刻着一个小孩牵着一条勃起生殖器的雄性大牛。牛两角前竖,小孩则一手拉着穿在牛鼻中的绳子,一手往前伸,叉开双脚,身体前倾,用力拉牛。另外在牛前有两只羊、牛下有两只羊、牛上有一只羊。小孩很吃力的招呼着五只羊和一条大牛。这幅作品揭示的情形是:处在奴隶制时代的游牧民族,穷苦牧民家的孩子,很小就要独立承担起外出放牧的任务。这是一幅记实作品,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图一百八十五)。

2、在一块高80厘米、宽43厘米的岩石上,凿刻着一个有尾饰的牧人和两只羊。此人高19厘米、宽10厘米;所放的羊一大一小,大羊位于画面左边,身长22厘米、高24厘米;右边的小羊身长10厘米、高13厘米。这幅作品反映的情景是:一个牧人轻松地赶着两只羊去放牧,到了草原之后,羊各自去吃草、或寻找快乐。牧人没事干,就在一旁锻炼起身体来了。他两脚叉开、双手下垂,运用的完全是一套自创动作(图一百八十六)。

3、在一块宽48厘米、高53厘米的岩石上,凿刻着一个骑马牧人、一条牧犬、五只山羊。骑马牧人高(连马)8厘米、马身长10厘米;牧犬身长10厘米、高5厘米。骑马牧人和牧犬位于羊群后面,走在羊群前面最大的一只山羊身长15厘米、高19厘米。羊群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其行走姿势各不相同。这幅作品描绘的是牧人在放牧途中的情景。作品构图严谨、布局合理(图一百八十七)。

4、在一块高90厘米、宽35厘米的岩石上,凿刻着一个牧人、一条身长、高均为70厘米的大牛、和两只山羊。牧人位于画面左边,圆头、身高20厘米,宽15厘米;牧人面前的第一只羊身长22厘米,高16厘米;第二只羊、即右边的那只羊身长18厘米,高15厘米。牧人叉开双腿、左臂平伸、右臂高抬,正吆赶着羊牛前进。在这幅作品上,作者大胆地采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把牛角刻绘的比牛身还要长(图一百八十八)。

哈因沟岩画的年代比较早,距今大约在三千年以上。

三、裕民县红石头泉岩画“放牧图”

裕民县红石头泉岩画原资料不详,故具体地理位置从略。

放牧图:刻于一块长2.2米、宽90厘米的岩石上,画面表现为一个栅栏(帐篷)的周围有一群牛羊,一个牧人在附近挥动双手驱赶,另一个人似在骑马追赶离群的牛羊。这幅作品描绘的内容是:两个牧人,用马驮着帐篷,驱赶着牛羊,选择了一块很好的草地刚刚扎营下来,就去放牧。一些牛羊不听吆喝,到处乱跑。所以就出现了画面上的情景(图一百八十九)。

四、托里县玛依勒山喀拉曲克牧场司马衣勒冬牧场岩画“狩猎图”、“放牧图”

司马衣勒冬牧场岩画地理坐标:东经ˊ10〞,北纬ˊ40〞,海拔高度米。

狩猎图三幅:

1、在一块高2.1米、宽1.85米的岩面上,凿刻着大小北山羊三十六只、狼三条、狩猎者两人(图一百九十)。

画面上三十六只北山羊神情、姿态各异。由于羊群中闯进了两个猎人,同时又窜进了两条狼,整个北山羊群都察觉到了面临十分危险的境地,因而都惊慌失措地向各个方向奔跑。只有一只身长1.05米、高1.32米的特大北山羊,可称北山羊王中之王,却高竖两角、昂首挺胸、巍然不动。表现出对猎人和恶狼的蔑视。画面中上部三条恶狼正在围扑一只身长23厘米、高20厘米的大北山羊。右边猎人高15厘米、宽10厘米;正挽弓拉箭朝羊群瞄射。中间的猎人两脚飞起、左臂高抬、右手举着耙形武器,正向一只北山羊的头部打去。整个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场面广阔、气势恢宏。作品充分显示出原始艺术家的巧妙构想和创造才能。

2、在一块长2米、高1.9米的岩石上,凿刻着一个猎人和一只鹿。猎人高14厘米、宽6厘米;圆头、有尾饰;两腿叉开,扎稳脚跟;正全神贯注地挽弓拉箭、瞄射面前一只身长16厘米、高18厘米的鹿的臀部。这只鹿已发现了猎人,想拔腿逃跑,但此时已来不及。从猎人使用的弓箭笨拙情形来看,此作品的年代比较久远,当在原始社会末期(图一百九十一)。

3、在一块岩石上凿刻着一个圆头形的人和一条猎犬。此人张开双臂、正快步前进,后面有一猎犬紧紧跟随。此人虽然未带弓箭,但也可知是去出猎。因为只要有凶猛的猎犬,就可以协助主人捉到所需的动物(图一百九十二)。

放牧图四幅:

1、在司马衣勒冬牧场一块岩石上,凿刻着一个牧童正赶着一只北山羊和一条双角牛前进。那牧童头圆形、两脚叉开,双臂伸张,正吆喝一牛一羊再往前走。从画面上看,牧童离羊和牛的距离较远,说明牛羊已经进入了牧场,只是它俩选择的草场并不好,所以牧童在一边又要吆喝起来,让它们往前走(图一百九十三)。

2、在司马衣勒冬牧场一块岩石上,凿刻着一个牧人和一个牧童,还有一匹大马和一大一小两只北山羊。牧人、牧童头皆圆形。画面描绘的内容是:一个牧人带着他年幼的儿子一起赶着一匹马和羊群去放牧,半道上,俏皮的马总是不好好走路,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东张长、西望望。牧人已经摸着了这匹马的毛病,就特地准备了一根大头棒,只要这匹马捣蛋,他就让儿子用这根大头棒去打马的屁股。马受惊后,四蹄腾空,向前奔驰。所以就出现了画面上的情景(图一百九十四)。

3、在司马衣勒冬牧场一块高1.65米、宽1.2米的岩石上,凿刻着一个女人模样的人,和一匹马、一条狼、七只羊。狼身长12厘米、宽7厘米。由于这幅作品尚未全部完成,人形只能看出大样。(图一百九十五)。

画面描绘的情景是:一个女人正在草原上看护一群羊和一匹马吃草,不料一条狼窜进了羊群,它选择了一只大山羊,上去就咬住羊的嘴唇不放,那女人见状,双手高举,拼命高喊,想把狼吓跑。但狼就是咬住羊不放,而其它羊只和马见势不妙,拔腿皆逃。有两只大羊离的较远,似乎感觉不到什么危险,还站在那里不动。但有一只小羊虽然也离的较远,却吓得蹦起来。通过这幅作品可以看出,在原始社会末期人和禽兽在食物的争夺上,斗争是激烈的。虽说是白天放羊,狼毫不怕人,敢在人的看护下去抢夺人的食物。看起来在恶狼出没的草原深处,女人放牧、或儿童放牧是相当危险的。此幅作品从布局上讲,是有主有次、重心明显、疏密相间。

4、在司马衣勒冬牧场一块高60厘米、宽43厘米的岩石上,凿刻着一个牧人、一条牧犬、两头牛、一匹马、还有一个水坑。牧人高22厘米、宽11厘米;头圆形;正左手插腰,右臂高举,示意牧犬过来帮他驱赶牛马。牧犬身长16厘米、高4厘米。两头牛位于画面左下,一公一母十分明显。公牛生殖器勃起;母牛肚大有孕;公牛身长28厘米、高14厘米;母牛身长24厘米、高14厘米。两头牛双角斜插朝前,齐头并进。一匹小马昂首阔步走在前面。画面右下角有一水坑(图一百九十六)。

这幅作品表明:牧人选择了一块水美草肥的牧场去放牧,待牲畜吃饱以后,他又将牲畜赶到附近的水泉边去饮水。画面上描绘的就是牧人即将把牲畜赶到水泉边的情景。

司马衣勒冬牧场岩画的年代距今在三千年以上。

五、托里县玛依勒山喀拉曲克牧场奴尔斯拉冬牧场岩画“放牧图”

放牧图:在努尔斯拉冬牧场一块岩石上,凿刻着一个圆头牧人、十只北山羊。这幅作品描绘的内容是:一个牧人赶着羊群去放牧,一路上羊群都一个劲地往前跑,跑着跑着,羊群前后分成了两节,跑在前面的有六只羊,第五只羊发现后面的羊掉了队,大概是跑累了,就拐回来等后面的伙伴。拉在后面的四只羊在牧人的催促下正追赶前面的五只羊。牧人右手插腰、左臂挥动,正吆喝羊群快速前进(图一百九十七)。

六、托里县玛依勒山唐巴勒霍拉岩画“狩猎图”、“放牧图”

唐巴勒霍拉岩画位于托里县库甫乡玛依勒山南麓东部的唐巴勒霍拉。哈萨克语“唐巴勒”,即为有印记、岩画的地方,足见那里岩画之多。地理坐标:东经45°27′50″,北纬83°39′30″;海拔高度至米。

狩猎图分上、下两幅,同刻于一块高2.5米、宽1.5米的巨石上。上幅刻有一持弓猎人和四只北山羊。猎人高18厘米、宽9厘米;弓高9厘米,箭长5厘米。正挽弓拉箭对准一只最大的北山羊,此羊身长12厘米、高15厘米。猎人的突然出现,把它一下子惊呆了。还未等它反应过来,猎人的箭头已对准了它的额头,想逃已来不及了。其余三只稍小的北山羊则抛蹄、撂蹶,乘机逃跑了。下幅刻有一个挽弓拉箭的猎人和大小四只北山羊。猎人位于画面右侧中间,高9厘米、宽8厘米;弓高6厘米、宽2厘米、箭长5厘米。上面的大羊身长62厘米、高50厘米。中间的大羊身长33厘米、高35厘米(图一百九十八)。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两只大北山羊带着两只小北山羊正在草原上行进,突然从迎面草丛中跳出一个猎人,四只野羊顿时惊呆了,前进不得、也后退不得。猎人边冲,边搭弓拉箭。说是迟、那是快,猎人即刻就瞄准了一只最大北山羊。看起来它是在劫难逃了。尤其是走在这只羊后面的一只小北山羊,见势不妙,企图从这只羊的侧背后逃走。此时,小羊已作出侧身动作。画面形象生动,富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放牧图三幅:

1、在一块高70厘米、宽50厘米岩石上,凿刻着一个骑驼人、一个骑羊人、一只大角山羊。骑驼人位于画面右上方,骆驼身长15厘米、高13厘米;驼上人高5厘米。骑羊人偏左下,羊身长18厘米、高21厘米;羊背上人高6厘米。在骑羊人右侧稍前、正在奔跑的大山羊,身长19厘米、高17厘米(图一百九十九)。

从构图的比例来看,骑驼人和骑羊人应该是两位少年。作品描绘的是:这家牧主有不仅有大量的羊群,而且有很多的骆驼。这家少年喜欢玩耍,牧主就让他们骑上骆驼和大山羊去放牧。这可能是两少年第一次正式得到批准这样做,看把他俩乐得、神奇的样子。骑驼少年在驼背上抱着驼的前峰一走一摇;骑羊少年在羊背上两臂前伸吆赶着羊群,所以他右侧稍前的大山羊昂首、竖颈、摆尾、抛蹄、飞奔起来。

2、在一块长1.2米、高90厘米的岩石上,凿刻有骑马牧人一个、骑驼牧人一个、山羊六只。骑马牧人的马身长23厘米、高20厘米,马上人高8厘米。从画面上看,马似立于高坡之上;牧人居高临下、仍昂首、挺胸、两臂张开、在马背上大声吆喝羊群前进;马颈下有一只小羊想直立起来和马亲吻,马的右前方一只大山羊也停住了脚步。骑驼人骑的是一峰双峰驼,驼身长18厘米、高14厘米,驼上人高9厘米。此驼正昂首、引颈、迈开四蹄、阔步朝前。驼背上的牧人正侧扭着身体、高举双手,朝身后的四只小山羊吆喝。这幅作品构图紧凑,描绘的是牧人放牧过程中的瞬间情景(图二百)。

3、在一块宽60厘米、高80厘米的岩石上,凿刻着一个骑驼牧人和大小四只山羊。骑驼牧人位于画面上方,驼身长18厘米、高14厘米;驼上人高5厘米。左上方山羊身长15厘米、高14厘米;中间大山羊身长20厘米、高16厘米;右下盘角大山羊身长19厘米、高20厘米。这幅作品描绘的是牧人骑着骆驼、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所以,画面上大小四只山羊个个都是昂首、竖角、朝着一个方向奔跑(图二百零一)。

七、托里县庙尔沟吐别克斯套岩画b组“车辆图”

吐别克斯套岩画b组,位于托里县庙尔沟镇公路83公里路碑处。地理坐标:东经83°57′40″,北纬45°31′20″;;海拔高度米。

车辆图:在一块岩石上凿刻着一个骑马人,马后有一辆双轮车,车上站立着一个人正扬鞭催马。画面长50厘米、高25厘米(缺图见《新疆文物》年3期页)。吐别克斯套岩画b组的年代,调查者认为属战国至元代。

八、托里县喀拉托别牧场努思拉克斯套岩画“牧犬驱狼图”、“牧羊遇险图”

努思拉克斯套岩画位于托里县喀拉托别牧场范围一条很深的山谷中。地理坐标:东经83°33′25″,北纬45°27′50″;;海拔高度米。

牧犬驱狼图:凿刻岩画的岩面垂直向南,宽50厘米、高1.6米;距地表1米。画面上方有一个牧人站立着,他左手叉腰、右腿前迈、昂首挺胸、右手指向对面一只大山羊。下方是五条牧犬正在驱赶两条狼,(图二百零二)。

作者采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两条身躯巨大的狼。其中身躯最大的表现出雄性,这条彪悍凶猛的大公狼生殖器外露十分明显,跑在前面。母狼紧随其后。在两条狼的身后有五条身躯短小、卷尾竖耳、勇气十足的牧犬在追赶。在狼与牧犬之间有两只北山羊朝东欲跑调查者指出:狼与犬之间的两只羊凿刻时间应晚于牧犬驱狼图,因为羊的岩晒程度要比狼和犬浅的多。直观上看,狼和犬的岩晒程度是一样的(见李肖:《塔城地区岩画》《新疆文物》年4期页)

牧羊遇险图:岩面垂直朝南,画面宽60厘米、高84厘米;距地表10厘米。画面中央凿刻着一匹向东奔跑的雄性大马,由于奔跑速度快、马鬃都飘了起来。马背上的牧人右手朝后护住随身携带的物品,左手前伸指向远方。马身长75厘米,牧人身后有一只北山羊面朝东站立着,羊头前有一符号(斯按:可能是一个牧童未凿刻完成)。在马的前蹄右侧有一只雌性北山羊,身长51厘米,面向西。羊的对面有一只跳起朝它扑来的雄性棕熊,熊高37厘米(图二百零三)。

这是一幅骑马牧羊遇险图,此幅作品描绘的是:一个牧人骑着马赶着羊群朝西边牧场去放牧,一路上正当顺利之时,突然从路边草丛中窜出一只雄性大棕熊,截住了一只北山羊的去路。正当北山羊左躲右闪,想极力摆脱棕熊的纠缠时,牧人掉转马头、迅速赶了过来。由于马跑的速度相当快,至羊遇险现场,还刹不住步。所以牧人原指向棕熊喝令其停止伤害北山羊的左手,由于马的超前偏离了方向。牧人身后那只年幼的北山羊(及牧童)是赶过来看热闹的。所以才出现了如上场面。

九、托里县喀拉托别牧场克孜勒阔腊岩画“马车图”

克孜勒阔腊岩画位于托里县喀拉托别牧场指挥部东两公里处的一条山谷中。谷深且窄,谷地有一条小溪。岩画刻于半山腰的青灰色石灰岩上。地理坐标:东经83°00′32″,北纬45°27′35″;海拔高度米。

马车图:凿刻于宽1.15米、高80厘米;距地表60厘米的岩面上,岩面朝南。画面最东端为一只奔跑的雌性北山羊,它腹部镂空,其右后侧站立着一条大公狼。在这只羊和这条大公狼的身后为一辆有两匹马拉着的马车,车为双轮单辕,长20厘米。其时代应在汉代之前。

马车上方有两只向南作奔跪状的北山羊,在这两只羊的背后是一只头向右偏、身体成椭圆状的、怀孕的母盘羊;其后是两只头朝右偏的北山羊。北山羊的下面是一公一母两匹野马(图二百零四)。

这幅作品揭示的情景是:在原始社会末期,车辆虽然已经出现,但牵引车辆的动力工具、马匹,尚在驯养过程中。所以画面上就出现了两匹马拉的车,一匹马已套到了辕里,另一马则还站在一旁,而且是套进了辕里的马并不听话,还未等另一匹马套进来,它就偏向一方用力猛拉、企图脱套。整幅作品是把马车的出现置于原始社会末期游牧民族所处的历史大环境下来表现的。

十、额敏县伊米里河卡拉伊米里岩画“乘车追鹿图”

伊米里河卡拉伊米里岩画位于额敏县伊米里河卡拉伊米里支渠旁的山坡上。

乘车追鹿图:刻在一块乌黑发亮的岩石上,画面上有一只鹿、两个与车轴相连的轮子;一个人伸开双臂奔跑。象征着猎人乘车追鹿(图二百零五)。

伊米里河卡拉伊米里岩画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八世纪。作者可能是在突厥人之前、活动在这一区域的其他古代游牧民族。

十一、额敏县喀拉也木勒岩画“牧羊图”

喀拉也木勒岩画位于额敏县城东北方向、直线距离65公里处的喀拉也木勒河北岸的吾尔喀夏尔山和海航山交界处的山坡上。地理坐标:东经84°15′30″,北纬46°46′30″;海拔高度米。

牧羊图:表现为一个形似骑马的人干着一群羊,跑在前面的是一条狗。这幅画面把骑马奔驰的牧羊人、奔跑着的羊群和狗有机的构成了一幅形象逼真的牧羊图(缺图、见《新疆文物》年3期页)。喀拉也木勒岩画的年代待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3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