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

历史悠久的唐县羊产业文陈玉恩王立子宗健

发布时间:2023/2/21 15:01:37   

唐县历史上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结合部,养羊的历史可追溯至尧舜禹时代。在宋辽时期,县城以北50多公里即为宋辽边界,县境内与辽国的边界线长达50余公里,且有多条山路直通县城。特定的历史条件,适宜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要道,决定了当年的唐县既是边关重地,也是两大民族相互融合、互通有无的商贸之地。兴盛的商贸市场,不仅带动了养殖、皮货等相关产业和服务业,还推动了当地农副产品和手工业的快速发展。

一、羊的故事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野生动物的驯化占据了重要地位,与劳动工具的改进、火的发现、语言文字的发展一样,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形容繁荣富裕景象时常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六畜”指的是“牛、马、羊、猪、狗、鸡”。“在家曰畜、在野为兽”,人类“拘兽以为畜”。

“六畜”中,羊是除狗以外最早被驯化成“畜”的,大约一万年前,人类驯化了山羊,继而又驯化了绵羊。

中国传统文化从诞生时起,就与“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华夏文明形成的过程中,“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羊”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人类做出了牺牲和贡献,它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龙”。“羊的基因”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人们对羊的依赖,除了物质层面,更升华到精神层面、信仰层面。羊是吉祥的象征,寓意给人们带来美好与幸福安康。“羊文化”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古今中外最重要的图腾文化之一。

唐尧常食羊肉而长寿。唐县是唐尧故里、千年古县,三皇五帝之一的唐尧就出生、封侯、称帝、建都在这个地方,这里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说起唐县羊肉,可以追溯到唐尧时期。相传,帝尧在唐地(今唐县一带)时,就常食羊肉、烹羊羹,致使身体健壮、精力充沛、聪明睿智,教民兴农养羊,他自己寿命达到岁是与经常吃羊肉分不开的。据《本草纲目》载:“羊肉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力,益肾气,是助元阳、补精血、益劳损之佳品。”所以说,在上古时代,由于唐尧对羊的推崇和食用羊肉的经验体会,唐县的驯羊、养羊、食用羊肉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和主要的经济来源。千百年来,唐县居民一直有食用羊肉的习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精心加工,羊肉在满足人们肠胃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渗透到每个唐县人的精神世界。

神羊断案。上古时期,帝尧手下有一个专管诉讼的人叫皋陶。当时,这种职务叫“士”,也叫“士师”,是我国最早的“法官”的称呼。

皋陶小时候就喜欢评个理,乡邻们有啥瓜葛事,找到他就能分明是非了。大家都说他是大贤,公正无私,很敬佩他。时间一长,皋陶的名字传到帝都。那时候,还没有公堂,平时很多打架、骂人的事都没人来解决,尧也很头痛。他听说皋陶的贤德,高兴极了,便骑着小毛驴,翻了几座山,来到皋陶家里。在帝尧的再三请求下,皋陶只好跟他一起到了帝都。尧叫他管天下行法断案的重任。皋陶不负重托,每件事他都能公平如水。不几年,就把全国许许多多的案子办得一清二楚,人人都佩服他。

有一年,西番国向帝尧进贡来一只怪兽,头上长了一个角,像麒麟一样,很好看。尧一高兴,就下令让文武百官都上朝来开开眼界。谁知他们还没排好队,就听“哎哟”一声惨叫,一个名叫孔壬的大官儿被怪兽抵死了。官员们都很害怕,有的转身想跑。皋陶说:“大家都别怕,这是一只神羊,它最会判断谁好谁坏。它抵谁,就说明谁做了坏事。”大家一听,都说有理儿,孔壬平时为非作歹,早该惩罚了,只是由于尧为人宽厚,才没有惩罚他。唐尧一看皋陶认识怪兽,就要封赏他。皋陶什么也不要,就要这只神羊。

皋陶在审案的时候,就把神羊请到堂前,然后把诉讼双方带到神羊面前,让他们申辩。神羊在他们申辩的时候,就会向没理的一方高叫起来。并且用犄角触撞他。如果神羊安然不动,说明被告是无罪之人,皋陶就根据神羊的意志去判刑。

皋陶的主要功绩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和舜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xièzhì)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

獬豸又称獬廌(zhì)、解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由于羊是正义的化身,到了战国时期,秦国、楚国的御史、狱吏都穿有独角神羊图案的官服,以示庄严公正。后世把独角羊称作“獬豸”,绘在官服上,作为秉公执法的象征,一直沿用到清代。

神羊送五谷到人间。希腊天神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类,普救众生。中国的神羊盗五谷,拯救了人类。

有一年秋天,一只神羊从天宫来到凡间,发现人类面黄肌瘦,神情萎靡。问及原因,才知道人类不种粮食,连什么叫粮食也不知道。神羊善心大发,当即告诉人们下次一定给他们带一些粮种来。原来,当时只有天宫御田里才种有营养丰富的粮食。吝啬的玉帝不愿把美味的粮食给人类分享。神羊回到天宫后,趁半夜守护天神熟睡之际,偷偷溜进御田里,摘下五谷(稻、稷、麦、豆、麻),含在口中,趁天色未亮,溜至人间。人类听说神羊给他们带来了五谷种子,十分好奇。神羊把种子交给人类,并告诉他们种植五谷的方法,然后就静静的回到天宫去了。人类播下五谷种子,当年就长出了庄稼,在收获时,人类见到五谷的穗,既似羊头又像羊尾,收获的粮食又香又甜,收获的麻织成的衣裳又轻又暖。人们在秋收冬藏之后,便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以感谢神羊的送种之恩。

盛大的仪式惊动了玉帝,玉帝想到人间有了五谷,一定是神羊所为。玉帝非常恼怒,命令天神宰神羊于人间,并要人们吃掉羊肉。

第二年,稀奇的事儿发生了,在神羊行刑的地方,先是长出了青草,后来又长出了羊羔,羊从此在人间传宗接代,以吃草为生,把自己的肉、奶无私地贡献给人类。人类则出于对神羊的感谢,每年都举行祭祀,以示纪念。

一碗羊羹灭中山。羊羹是战国时期西北国家的国君招待重臣的茶点,最初是把羊肉熬制成胶,冷却成皮冻,成为一种下饭的小吃,现在称之为羊肝羹。苏东坡曾称赞羊羹:“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

早先鲜虞人在唐县北城子建立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雄”。

一次,中山君用羊羹宴请群臣,让仆人把羊羹分到大臣的碗里以酬谢各位大臣的辛劳。

结果,不知是中山君是不是有意报复,还是准备的羊羹不够了。身为大夫的司马子期竟然没有分到羊羹。司马子期认为是中山君在羞辱他,于是生气地挂印离去,投奔了楚国。先是游说楚王派兵攻打中山国,接着又引赵国攻破了中山国的都城。中山君仓慌逃到了齐国,不久就病死在临淄。

无意间的一碗羊羹竟导致了中山国的灭亡。

二、羊的饲养

新中国成立前,唐县养羊主要是家庭饲养,一般以放养为主,形不成规模。年,唐县仅存栏羊只,品种主要为黑山羊和绵羊,均为皮、毛、绒、肉兼用品种。

新中国成立后,唐县引进猴羊分布于平原户饲养。年引进大尾寒羊、新疆细毛羊。年引进山东济宁羊、高加索细毛羊。年引进罗姆尼细毛羊和山西奶羊。年引进兴隆无角羊。年2月,从辽宁盖县引进绒山羊只。年引进小尾寒羊。年5月29日,唐县政协副主席袁家琪提供信息,并负责贷款10万元(人民币),王德山主席指示县政协牵头组班,由政协办公室副主任路增祥、白沙乡科技副乡长张占惠、县畜牧局兽医田金山、退休干部路庆祥,赴山东省郓城县农业局畜牧站引进优良品种——鲁西小尾寒羊只(其中公羊16只,母羊只。),以自筹资金和扶贫微息贷款相结合的方式,安排给白沙、西白尧、杨家庄三村34户农民试养。经过一年来的认真管理和精心饲养,存活成羊94只,收获羊羔只。年5月,分别从北京市昌平县和山东郓城县又引进只,安排到6个乡7个村的户农民饲养。到年底,存栏达到1只(其中基础母羊只),产值已达34万元,纯收入13万元。

年11月28日,在唐县中学操场,举办唐县首届斗羊选种大会。中共中央统战部五局局长胡德平、民革中央沈学斌副部长、民革北京市委副主任陈济生、中国老年基金会副主席王林、河北省委统战部部长王树森、河北省畜牧水产局、省财政厅、省农办、省驻京办等有关单位领导应邀出席了大会。河北广播电台、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保定日报、保定地区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记者进行了采访和报道。为了鼓励农民家庭饲养小尾寒羊,唐县从——0年,先后在唐县中学操场、唐县职教中心操场、罗庄皮毛市场成功举办六届小尾寒羊斗羊(赛羊)选种大会,届时公羊之间、母羊之间激烈角斗,采用淘汰方式选出公、母羊一、二、三等优胜者,对获胜的养羊户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奖励。其中,大庄子村民刘五京饲养的一只公羊,膘肥体壮,多次在唐县斗羊大会上获得冠军。

为了大力推广小尾寒羊,唐县专门成立了“唐县综合开发鲁西小尾寒羊领导小组”,副县长马月兰兼任领导小组组长,各相关单位为领导小组成员。年5月,成立了唐县小尾寒羊开发总公司。年,建立大白尧万只种羊场。年,唐县小尾寒羊存栏已达15万只。唐县已成为河北省小尾寒羊基地县,农民获利颇丰。

5年,由小尾寒羊养殖转向短期肉羊育肥养殖。因此,唐县的养羊业得到迅猛发展。唐县的养羊业以葛堡村为中心,带动全县。主要以肉羊育肥为主,从全国各地购买小羔羊,买回后圈养,饲喂玉米、草料和饲料。育肥期从60天到天不等,出栏平均体重45公斤,最大的肉羊能达到70公斤。主要是以屠宰场带动养殖户,场户联合,产供销一条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6年,以唐县振华肉食品有限公司、唐县瑞利肉食品有限公司、河北国富唐尧肉食品有限公司三大肉羊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南店头乡为中心,逐步形成了全县肉羊育肥加工基地,涉及都亭、北罗、罗庄、长古城、仁厚镇等多个乡镇。据统计,截止到年12月,规模养殖场(户)已达多个。全县涉及肉羊产业的农民合作社已达80余家。肉羊产业已经成为唐县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占畜牧业总产值的65%以上,成为华北地区的肉羊集散地。唐县依靠当地养羊产业的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壮大肉羊养殖这一富民产业。全县已建成大型肉羊交易市场9个,肉羊销售网点多个。年,全县羊存栏多万只,年出栏余万只,产值亿元。一条“养殖促屠宰、屠宰促加工、加工带养殖”的肉羊产业链已经形成。呈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的特点,走出了具有唐县特色的肉羊产业发展之路。饲养的主要品种有小尾寒羊、无角多赛特、萨福克等。先后建立了国富、唐尧、瑞利、惠琳、振华等羊只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唐县羊肉年产量已达10.4万吨,拥有鲜羊肉、羊肉坯、羊肉卷、羊肉片、羊腿、羊排等27个品种,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近20个省市及地区。北京市场一半以上的羊肉产自唐县,已基本形成“全国买、卖全国”的局面。注册的“唐尧”牌羊肉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河北省名牌产品”“河北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河北省无公害畜产品”等荣誉。瑞利牧业的“瑞得丽”商标被评为河北著名商标、中国名牌,名牌产品带动了专业市场。屠宰加工厂均建有大型冷库,数千人走南闯北搞采购、销售。同时,也拉长了产业链条,美依迪的羊绒、慧琳食品的肠衣还远销日本、意大利等国家。

唐县是“国家秸秆养羊示范县”“中国小尾寒羊之乡”,有肉羊研究开发中心,有目前河北省最大肉用种羊生产基地,与河北农大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肉羊舍饲半舍饲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山区万只肉羊无公害标准化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研究”等均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

三、皮货贸易

唐县县城作为两大民族畜牧交易的集散地,在长宽各有米见方,仅有0.25平方公里的县城内,就形成了两大牛市——东牛市、西牛市,犹如一块儿无言的丰碑,成为唐县畜牧贸易悠久历史的见证。

唐县的皮货贸易,是牲畜贸易衍生出来的一个行业,其时间可追溯到明清时代。但那时规模较小,经营范围仅限于本县及周边数县。大规模牲畜贸易市场的萌起,始于民国初年。

年,唐县已有10万张羊皮、公斤羊毛、羊绒以及其它商品销往京、津、保定、邢台等地。唐县县城已成为商埠重镇,名、特、优产品行销北方数省,县域内市场出现了购销两旺的可喜局面。

年,已有英、法、德等国商人和数百名国内客商来唐县采购商品,品种多以生、熟羊皮为主,兼有猪鬃、猪毛、羊绒、羊毛。城内有规模的代购代销皮货商10余家。其中尤以唐县路“羔脚儿”和“滑子皮”最受外商青睐。所谓“羔脚儿”,即从绵羊肚中剥出的胎羊皮。“滑子皮”即从山羊肚中剥出的胎羊皮,因其质地柔软轻薄,花纹美丽自然而闻名。尤其是乌黑油亮、如绸似缎般滑润的“滑子皮”,被外商誉为“黑金子”,成为炙手可热的革中宝,且价格节节攀升,一张一尺见方的“滑子皮”可卖到8元(银元),花纹漂亮的可卖到10元,而一只怀孕的白绵羊当时市值仅3——5元,一只母山羊仅1——2元。至此,唐县皮毛交易在众多商品中,一枝独秀,迅速崛起,成功实现“内销转外贸”的转型。唐县皮行公会也在此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公推徐正斋(城内南街人,是当时有名的开明绅士。)为公会庶务(即行业协会会长)。

年,唐县城的皮货市场已初具规模,逐渐成为河北、内蒙、山西、绥远、陕西北方五省的皮毛货物集散地和皮货出口的首选之地。每年营业额数百万元(银元),盈利几十万。

当年,唐县商会和皮行公会拟定了“行业自强”“举办皮毛货物交流庙会”“撤城内村建仁厚镇”等举措,得到县长周畏晨的首肯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很快便付诸实施,不仅保住了唐县城五省皮毛集散地的中心地位,还激发了人们的危机意识和质量意识,创出了唐县路“岭沟牌”皮货的知名品牌,获得“岭沟牌”为出口免检产品的殊荣。当时在天津港出口的皮毛货物,只要盖有“唐皮”和“唐县路”的朱红戳记,即可免检上船,否则不准出口。

年,县城仁厚镇已有皮货坐商47家,规模较大的有乾裕成、德盛、东升、记成、福和、兴盛、同聚永、德元永祥、韩玉兴、北保兴、振兴德、聚成、同义兴等20余家,从业人员达多人。北方五省有数百家皮毛商贩与市场有业务往来,天津皮毛商客有80余人常驻本县坐收皮毛,有多名商人常年往返于天津和唐县之间。

西欧犹太商人义芬木、列云、巴越夫等国际客商,常年驻县城乾裕成皮店坐镇收购皮毛货物,成为当时唐县皮货市场国际贸易的一大亮点。每年约有40多万张“羔脚儿”“滑子皮”,35万多张山羊板皮,1.5万公斤猪鬃,2万公斤猪毛,1.8万公斤羊绒,27万公斤羊毛,出口西欧各国,年获纯利万元(指银元)以上,可谓盛极一时。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业旺,百业兴”之说。唐县皮货市场的崛起,带动和促进了牛羊贩运、屠宰、制皮、制革、金融、餐饮、蔬菜种植、米面加工、酿酒、旅店、货栈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大发展。

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随后占领河北省,唐县也随之陷落。唐县皮毛交易的盛况也伴随着日寇的侵略迅速衰落和终止。但是,“唐皮”这一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却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自年始,实行统购统销,市场基本关闭。皮毛陆续实行派购政策,产品由社队逐级交到供销社收购,取代了交易市场。

年,罗庄建立皮毛市场。由唐县工商局牵头,北、南、东、西罗庄共建,占地2万平方米。年建棚台41座,平方米,市场总投资4万余元。可容纳摊位个,其中固定摊位多个,最高客流量2万人次。集期为隔日。该市场辐射面广,吸引了内蒙、山西、陕西、新疆、甘肃、山东、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等地皮货商。当地皮货远销北京、天津、海拉尔等地。年销售原皮0多万张,年成交额1.4亿元,是河北省的亿元市场之一。上市品种除皮张、绒、毛以外,还有土特产品等,销往北京、天津、海拉尔等地。

罗庄皮毛市场地处定州、曲阳、唐县交界处,望都——曲阳国防公路边,交通便利。市场内除皮、毛、绒交易外,并提供食宿、咨询一条龙服务等便民市场,已成为保定市仅次于蠡县留史的第二大皮毛集散地。

年2月24日,唐县人民政府为搞活县域经济,促进流通,重振唐县皮毛业,恢复“唐皮”声誉,召开加速峝巃皮毛专业市场建设会议,副县长陈吉庆主持了会议。工商局、税务局、乡镇企业局、商业局、县供销社、农业银行、财政局、公安局、畜牧水产局、交通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回顾了唐县皮毛业的历史,传达行署领导对建设唐县皮毛市场的指示,分析了建立峝巃皮毛专业市场的有利条件,展望了唐县皮毛业的前景,坚定了加速峝巃皮毛专业市场的决心,明确了具体任务。

峝巃村出地为市场占用,工商局、峝巃乡负责市场建设,建立服务组织和服务设施。当年,工商局投资18.5万元,在峝巃建起了大棚售货台。市场运营两年,后因市场疲软,加之交通不便,失去市场竞争力而关闭。

唐县曾是市场交易皮毛大县,有过历史的辉煌。但是,由于没有把握住市场开发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好机遇,没有挖掘唐县名牌而痛失市场,教训深刻。

四、制皮制革

皮革制作,在民间称之为“熟皮子”,即将生皮制成熟皮的行业。

民国时期,唐县的皮革业,多以传统方式生产。生皮由大缸浸泡,多次翻缸沤制去污,加入硝碱除污溶脂,然后用手铲反复铲脂除油,最后是清洁上光。此生产方式,制作周期长,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完全靠经验、耐心和手工制作,稍有不慎,不是造成“糟皮”脱毛,就是溶脂不彻底出现“夹生”皮。但当时唐县的制皮业,无论加工任务多么繁忙,决不做“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蠢事,而是严格按传统流程,精心制作。仅以最后一道工序“清洁上光”为例,你就能得知当时的制革业是何等的不惜工本。所谓清洁上光,即类似于现在的皮革干洗,但那时没有洗涤灵、上光油一类化工产品,而是用当地产的黄米磨成粉,用水喷湿绒毛后撒在其上,然后用手反复搓揉,黄米面性粘,能将绒毛上的油污杂质全部沾附到米面上,待每一缕、每一根绒毛都显示出如脂似漆般光泽后方才停止。稍后,用荆条轻轻拍打,将黄米面清除干净,而且此米面只用一次,绝不重复使用。用此法清洁后的皮毛,蓬松柔软,光亮油润,白者如棉如雪,黑者如墨似漆,呈现出绸缎般的光泽,每张都是一件“可上手、能上眼”的工艺品。在制皮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当属极其珍贵的“羔羊皮”,需要单缸泡制,严格控制水温、时间和硝碱比例,稍有不当就会变成毛脱皮糟的废品。泡制后的羔羊皮,薄如纸,软如泥,韧性差,不耐拉,铲脂除油需用特制的手铲,反复铲刮,关键部位需屏息凝神,控制好力度和速度,其状如履薄冰。应该说唐县路皮货之所以能夺得免检商品的殊荣和“黑金子”的赞誉,制皮、制革业功不可没,理应拔得头筹。制皮手艺人陈成代,皮货商人贾广和就是其中两位。

陈成代,西关村人,生于清末,卒于年。自幼从师南关王家皮行,练得一手制皮绝活,除能熟制各种皮张外,还能将黄鼬皮,狐狸皮、山鸡皮熟制成禽兽标本,头尾、口鼻、羽毛、脚趾俱全,用谷草填充其腹,栩栩如生。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此人仍在家中从事零星的皮货加工,“熟皮子”几乎成为他一生的唯一职业。

贾广和,北店头村人,自幼在唐县城皮行学徒,蒙上双眼,仅用手就能知晓皮货的产地、品种、级别、何季所产及市场价值,而且百试无误。

唐县市场的皮货,来自北方五省的多个地区和产地,其品质优劣各不相同,又分春夏秋冬四季。何季所产,张幅大小、皮板厚薄、毛绒比例都有说法和讲究,价格也有较大差异。因此,行内细分为三六九等,十分严谨,一般人很难说准。古时,人们将行内的“高手”称“皮货虫儿”。“皮货虫儿”是指专门吃皮货的行家里手。

民国初年,由枣强人在县城南街开办了唐县最早的皮作坊——宏义隆。以后快速发展,皮作坊日益增多。最多时达十五六家。每年制熟皮5万多张,其中以黑、白羊皮为主。制成皮衣、皮裘,黑皮衣远销东北三省,白皮衣销往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地。

唐县是生皮集散地,原料易购,促进了唐县皮作坊的迅速发展。

年,日本投降后,唐县的皮毛业略有起色。唐县联社在黄金峪建立大生祥皮革厂,全厂有工人十多名,生产规模不大,主要鞣制羊皮做成皮袄。由于抗战刚刚胜利,战争创伤严重,皮毛业没有大的发展。

年,唐县供销社在城内(现仁厚镇村)东牛市街成立皮作坊。因当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翌年迁至城西5里的东都亭,有4名技术工人,主要以熟皮子、制皮袄为主,产品主销当地。

新中国成立后,唐县皮作坊迁回城内东牛市街徐老硬家赁房开业。

年,唐县皮作坊迁至西关,有工人20余名。

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改造,将许王庄、城内后街、李家庄等村的私营皮革厂和南关竹编皮革厂合并,成立了唐县皮革生产合作社,有技术工人20名,以熟皮制品、制裘为主,兼制车马挽具。完全是手工操作,流程为传统工艺。

合作化后,西下素、三里庄、孔家佐等有制革技术的乡村,亦有生产队以此技术开展副业生产,提高集体收入。但产量不大,产品就地销售。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党的政策逐步放宽,鼓励农民脱贫致富,唐县皮毛业也有了生机,出现了空前兴旺发达的局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制皮师傅重操旧业。一时间县办、村办、联办、个体办的皮革厂很快兴起。

年,县域内皮革厂发展到28家,从业人员人。

年,唐县皮革厂试制出化学染色印花,兔皮翻穿服装,在秋季广交会上展出,赢得外商青睐,唐县裘服打入国际市场。年可生产皮衣、皮帽、皮褥子万余件,产品运往香港,然后销往日本、欧美等国。有的直接经外贸部出口。

年以后,岳岭、西下素等村建起较大规模个体、联办皮革厂5家。

年,唐县皮革厂仿制皮夹克成功,其他皮革厂亦纷纷仿制。

年,出口皮革制品2万件,猪鬃1.5吨,精梳羊绒5吨,总交易额万元。

年,先锋尾毛厂出口双齐山羊尾毛公斤,总交易额17.18万元。

年以后,每年有羊皮褥、狗皮毯子00余件出口欧美各国,并有皮夹克、羊皮袄、兔皮帽00件销往国内京、津、保及东北各地。

年,唐县有县办和西下素、南店头、罗庄、仁厚镇、岳岭、峝巃、西安乐、大长峪、宋高和、野牛、水峪口、西长店、贤表等村办较大皮革、鬃毛加工厂15家,联办和户办作坊家,从业人员人,主要生产各种皮张、长短大衣、皮褥子、高级裘皮服装、皮革大衣、警服、航空服、皮夹克、猎装、手套、皮箱、皮包、兔皮褥、帽、染色女童装、纯羊毛、精梳羊绒、山羊尾毛、猪鬃等。

西下素皮毛专业村、岳岭皮毛厂、唐县皮毛厂这三处是唐县皮毛加工的骨干企业,合计年可加工羊皮8万余张、兔皮多万张。此外,民间个体户经营此业的为数也不少,生产数量也很可观。

由于畜牧业的发展,生皮产量也增长不少,仅唐县畜产公司年就收购生皮多万张。皮毛市场的进一步拓宽,大大促进了唐县养羊业的快速发展。90年代末,受市场的制约和环境的综合整治,曾经兴盛一时的唐县的制皮、制革业已经消亡。

五、皮货贩运

自从西欧客商进驻唐县起,胎羊皮就格外受到青睐。所谓“胎羊皮”,是指在母羊腹中剥出的羔羊制成的皮张,多为母羊在孕期内意外流产或死亡所产,数量极少。因没有绒毛,又缺少实用价值,被当地视为“废物”弃之不用,按民间的说法叫“分文不值”。就是这样一张当时中国人眼中被称为“废物”的“羔脚儿”和“滑子皮”,却在外商眼中被视为“革中宝”,以其稀有性和天然漂亮的纹饰、轻薄柔软的质地而受到青睐。运回国后,制作成筒式帽子、西装坎肩、女式手包等商品出售,主要流行于皇室成员、贵族绅士、社会名流富商大贾之间,成为西欧诸国风靡一时的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其势如同21世纪初的鳄鱼皮腰带和鳄鱼皮手包一样受到推崇,且价格节节攀升,愈推愈高。

商品市场的经济规律是,有需求必有供给。在强大需求和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以自然方式产出的羔羊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便宰杀母羊,以取其羔。当本地资源几尽枯竭,无以为继时,便到绥远、察哈尔、山西、外蒙一带收购羔皮、贩运母羊,赶回后,伺机宰杀。羊的孕期为6个月,分春秋两季产羔。秋天,因水草肥美,母羊营养较好,所育体大强壮,临产前宰杀,为上等羔皮,价位最高。故每到早春初秋,数百名“赶脚人”,便成帮结伙到塞外牧区收购羔皮,并贩回成千上万只怀孕母羊,待后宰杀。倾刻,绵延数十公里的几条山区古道上,很快便再现“牛马成群奔古城”的盛况,只不过此时涌向唐县古城的不再是牛马,而是一群一群的羊。

唐县的皮货来源很广,除了本县山区自产的以外。如阜平、曲阳、涞源、易县等地所产的皮张,也大部分销到唐县。还有很多客商常到张家口、山西的大同、太原、五原、河南的洛阳、开封、郑州、山东的济南、德州、甘肃的张家川等地采购。也有少数客商到外蒙的乌兰巴托、科布多等地采购。还有一部分半农半商的小皮货商,农闲时外出到山西的灵丘、广灵、浑源以及绥远等地收购皮货。他们外出时携带布匹、火柴、针线等日用杂货,出售后换回皮货。他们本钱不多,采购的数量有限,但因人数众多,采购的数量也很可观。

各地皮货汇集唐县后,再转运到北平、天津等地销售,有的出口远销欧美等国。

如今,唐县作为肉羊养殖大县,年产羊皮(生皮)多万张,羊毛余万公斤。所产羊皮、羊毛大部分由肃宁和辛集所收购,“赶脚人”已经停业,也不用皮货商到外地去收购了。

六、风味小吃“碗儿肉”

独具特色的“碗儿肉”是唐县著名风味小吃,始于元初,忽必烈率蒙古兵南下,将士们多以羊肉为食,羊下水弃之,西关居民捡起创制为“碗儿肉”。当时,屠宰的羊只很多,羊肉和“羊下水”,数量巨大,除部分卖到周边府县外,大部分成为本地百姓的盘中餐,并由此意外地成就了当地3道美食:一个是能登大雅之堂的“红焖羊肉”,另一个则是地摊上卖的风味小吃“碗儿肉”,第三个是养生珍品一锅炖。

“碗儿肉”以羊头和羊下水为原料,清水大锅煮制,辅以油泼辣子和羊油,食用时将小米面或玉米面煎饼泡在碗中,以味美价廉、肉烂汤浓、解饥扛饿、方便实惠而闻名。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唐县城内“碗儿肉”地摊有十余家。其中,尤以西关贾家和仁厚镇村田家的“碗儿肉”最为有名。时至今日,“碗儿肉”第29代传人田造顺仍承袭祖业,在城北河畔开店经营。经营方式仍沿袭民国时期模式——只收羊肉钱和煎饼钱,羊汤不收费,随喝随加。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还购买了真空机,为顾客提供羊肉和羊汤真空打包外带服务。

“碗儿肉”作为唐县的“名优特”地方小吃,在唐县历史上已兴盛了上百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犹如餐饮业一张响亮的名片,成为接待亲朋好友、外地来客的必荐美食。也是远方游子回乡后,必寻必尝的佳肴,享有“到唐县必吃碗儿肉,不吃碗儿肉等于白来唐县”之说。当年,胡耀邦同志任团中央书记和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到唐县视察。“碗儿肉”曾作为地方特色小吃,摆上了中央领导的餐桌,受到赞誉,成为餐饮业引以为豪的一段佳话。

唐县有大型肉羊定点屠宰企业三家,这些公司得到了国家、省、市的认可并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市级扶贫龙头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全国质量月百佳诚信企业”“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河北省著名商标企业”“河北省伊斯兰协会清真食品监制证”“AA级信用等级证书”“立信单位”“河北省省级畜禽屠宰标准化厂”“河北省转型升级重点联系市场”等众多殊荣。

唐县的肉羊屠宰企业全部按照“自养、自宰、自制、自运、自销”的“五自”经营路线,封闭运行,以“公司+农户”模式建立了年出栏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实行“统一配送羔羊,统一配送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的“四统一”政策。同时,监管部门加强饲料生产、兽药经营、养殖屠宰、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的监管,确保各生产环节安全无公害,从根本上保证了“唐县羊肉”的安全性。消费者给予唐县羊肉的积极评价是“唐县羊肉——放心肉”。

唐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做强做响区域公用品牌作为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新动能和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打造一个品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方产业”活动,区域、企业、产品“三位一体”,培育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开启了唐县产业化经营的品牌时代,积极把“唐县羊肉”打造成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不断提升“唐县羊肉”的品牌建设,唐县始终把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叫响唐县羊肉品牌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测中心,以严格监管促进企业产品优质化。

综上所述,唐县羊产业的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特色养殖之路。肉羊养殖业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并由此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感谢宗健同志、王立子同志的帮助和鼓励,使之能顺利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和编写。

作者简介:

陈玉恩,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原馆长、唐县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会长。

王立子,唐县旅游局原副局长、唐县唐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宗健,唐县政协原副主席、唐县唐尧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参考书目:

《聂荣臻传》聂荣臻传编写组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年12月

《唐县志》张孝琳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年8月

《唐县政协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9年4月

《唐县城史话》陈福才著中国书籍出版社年4月

《唐县志》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九州出版社年11月

《唐县文史资料汇编—》唐县政协学习宣传文史委员会编

《唐县文史资料汇编—》唐县政协学习宣传文史委员会编

《唐县地名文化》宗健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年12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404.html
------分隔线----------------------------